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提出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方首先建立;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恰恰是落后的东方国家率先将社会主义付诸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所设定的线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发达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19世纪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却没有使得无产阶级的生活有所改善,无产阶级生活持续恶化,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在时代的召唤下,马克思、恩格斯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将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的。“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将不断激化,促进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诞生;“两个绝不会”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合理补充和重大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资本主义的灭亡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也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性,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同样也揭示着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未来社会做过一些具体预测。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将首先在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来进行的,是在剖析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只是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细节上的描述,只为我们提供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十分科学的方法,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只有结合那时的具体条件来说明;这也给我们提示,经典社会主义的路不一定就是唯一通向社会主义的线路,只能是“第一条线路”,至于最终要走哪一条线路就要实事求是、视情况而定了。
(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践的另一条线路
作为唯物史观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1848年,欧洲爆发革命,几乎席卷整个欧洲,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也在印证着“两个必然”的正确性。马克思、恩格斯也一度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决战就要开始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这个决战将在一个很长的和充满变化的革命时期中进行到底,而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胜利”[1]。但是,革命的结果并没有达到两个人的预期,革命过后,欧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除了1872年巴黎公社革命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欧洲的革命形势都处于低潮。这从表面看起来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其实质是对“两个绝不会”的充分肯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更替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这就说明当时的欧洲,虽然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力并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包括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还不具备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条件。
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只能严格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来预测未来的社会主义,尤其是从欧洲资本主义的条件出发来描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发展方向。但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注重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在欧洲革命处于低潮的同时,东方的革命形势却出现了高涨的局面,于是,马克思在研究欧洲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社会。他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概括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他发现,亚细亚的生产方式的社会基础是农村公社制度,农民自给自足,很难脱离土地的束缚。因此,他们很难发展到资本主义经济。但欧洲资本主义的浪潮却使得他们被卷入,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不同的历史相同的遭遇使东方的民族反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
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东方社会的这些特点,修改了东方社会必然要先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在研究俄国社会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个前所未遇的崭新课题——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学者的求实态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看到了俄国村社相连,存在着集体因素;它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存在,如果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用到村社中来,那么就可以跨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的一系列具体构想即“跨越思想”。但他们没有阐述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细节,也没有规定某一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步骤和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思想”理论是不同于其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它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单线条的,是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说明人类进入社会主义并不只有欧洲资本主义这一条道路,东方国家可以走不同的路,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另外一条线路”。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括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走这条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带来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3]。这说明,经典社会主义的线路只适合于欧洲,只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其中一条线路,至于东方社会就要走另外一条线路。
因此,“另外一条线路”通向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是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当然,学习发达资本主义一切先进成果,是“跨越思想”的主要条件。虽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超越生产力(要把握一个度)从而拉动生产力的发展,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也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所以,“另外一条线路”不仅是“跨越思想”的产物,更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东方国家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使得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直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即对另外一条线路的实践。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首要理论问题,苏联却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其他错综复杂的原因致使社会主义的实践最终失败。
中国与俄国一样,经济文化落后,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在斗争中不断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探索也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的社会主义也属于“跨越思想”的产物,是走另外一条线路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曾遭受过重大磨难。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后,邓小平深思熟虑,重新开始认识社会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前人的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过另一条路建立的社会主义都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充满活力。这才是对“另外一条线路”的真正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两条线路都可以通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线路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因此,发达资本主义终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条线路也终将实现。
而另外一条线路即苏联和中国所实践的线路,是建立在马克思“跨越思想”理论上的,同样也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通过另外一条线路走上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但这样的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能够在学习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充分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并在最终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
两条线路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