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之源

列宁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之源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于唯物史观所必然提出的重要思想。列宁的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它的继承、运用、丰富和发展。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秉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并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民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基于唯物史观所必然提出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生的实质就是现实的人通过他们的活动摄取他们的生活条件,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2]。列宁的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它的继承、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突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强调人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过程的辩证统一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5]。社会的主体是人,离开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没有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内容。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与条件,但社会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发展来加以体现。

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诠释其民生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6]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进一步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7],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反杜林论》中,在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时,恩格斯进而指出:只有在消灭旧式分工、消灭私有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实条件下,生产实践才能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8]。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又阐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在他们看来,未来的新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0]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对未来的人的一种期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秉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并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生的理想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即“未来人应当怎样存在”,而列宁把这一追求目标转化为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即“现实的人应当做什么”。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不是纯粹抽象的逻辑演绎,也不是充满浪漫色彩的“乌托邦式”的臆想,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实现过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1]列宁始终把改善人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作为他和俄共(布)党奋斗的目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又不侈谈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根据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把社会的良好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追求目标,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