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奠定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奠定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方法论原则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论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根本理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确立为一种深层的理论基础,把实践原则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引入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方法论建构活动中。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生成和发展,涉及大学生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的综合发展过程,因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方法必然也涉及多个层面,但实践原则是其根本的方法论原则。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层面的实践观蕴含着实践生存观,它要求人从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把实践看作人的存在的主要方式和基础,看成人不断创造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要达到其目标,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本途径。也就是说,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志愿实践活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围绕大学生志愿实践活动的本质、结构、历史形态、价值取向等诸方面的问题来展开方法论的建构。实践论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根本理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确立为一种深层的理论基础,把实践原则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引入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方法论建构活动中。以感性活动即实践为基础建构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法,必然符合生活世界的开放性和人的生命本性,能够指引大学生通过志愿精神培育活动中实现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必须以实践原则为其方法论建构的根本原则。实质说来,志愿精神是一种基于道德实践的公共精神,志愿服务行为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一种实践形式。志愿精神的德性和公共性的体现,归根到底通过一种实践精神来体现,因而志愿精神培育不仅涉及理性层面的道德认知,更是要体现为实践层面上的志愿服务。只有通过实践这一载体,志愿精神才能从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志愿精神所蕴含的道德意蕴,也只有通过志愿实践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是以志愿实践为出发点的,同时也以志愿实践为目标。脱离道德实践来谈志愿精神,脱离大学生的志愿实践来建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法,只能使志愿精神培育变得空洞和抽象,沦为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教条式灌输。另外,社会存在对于志愿精神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因而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其路径和方法的选择也必须放置到社会实践的总体系统中进行考察,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