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案例
獐鹿之辨
北宋宰相王安石有一个儿子叫王雾,从小就很聪明。
在王雾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南方来的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一头鹿,装在一个笼子里,放在客厅里。
王雾从来没有见过这两种动物,感到很新鲜,整个一个上午都在客厅里玩。
客人见王雾玩得很起劲,就开玩笑地对他说:“别人都说你人小聪明,我来考考你怎么样?”
王雾说:“先生请讲。”
客人说:“我问你,这笼子里哪只是獐,哪只是鹿?”王雾看了半天,明明不懂,但却振振有词地回答道:“这还不简单?獐旁边的那只就是鹿,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客人听了,感到十分惊奇。
★世间事物既是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虽然小家伙不知何獐何鹿,但他能够避重就轻,巧妙地说出其相互联系的一面,也算是说出了事物的部分属性;小小年纪聪明如此,客人自然无话可说,只有惊奇的份了。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第一个总特征。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相对独立性,因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同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世界,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瑞典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在生物分类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他只看到各生物物种的区别,看不到各物种之间的联系,结果得出了上帝创造多少物种世界上就有多少物种的错误结论。与林奈相反,达尔文通过文昌鱼看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鳍鱼看到鱼类与两栖类之间的联系,通过始祖鸟看到爬行类与鸟类之间的联系等等,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当然,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庄子讲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就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不可能正确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在自然领域,从巨大的天体星系到物质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非生物到生物,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太阳与地球尽管遥隔1.5亿千米,它们却有着万有引力作用等多种联系,使地球稳定地沿着以太阳为其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太阳还每日每时为地球送来巨大能量,哺育万物生长,使地球充满生机。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首先是植物将太阳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土壤中的水分、养料转化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并释放氧气;然后食草动物将植物营养做二次转化;食肉动物又吃食草动物再作转化;动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分解变成腐殖质供植物吸收利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
在社会领域,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也都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完善和巩固依赖于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发展也需要上层建筑的保护和支持。邓小平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外开放作为我们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也是因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愈来愈联系密切,呈现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在科学领域,随着现代科学一系列的边缘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立,近代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已被打破。如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不同运动形式的有机联系;技术经济学、工程心理学、工程学、城市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建立,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联系了起来,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有机联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性的联系。从不同角度可以把事物的联系划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等等。我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各种联系,找到处理事物各种关系或联系的方法。
总之,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对此,古代人类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譬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成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摒弃其“天人感应”、“神人交通”的唯心主义杂质,这种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今天就显得尤为可贵。
(二)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给它的;观念的联系是事物联系在思想中的反映。唯心主义也承认联系,有些唯心主义者还特别强调联系,但他们看重的只是观念的联系。他们把客观事物看作是僵死的、杂乱的、不能自我运动的东西,只有在观念(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或人的意识、人的理性等等)的整合下,才有条理;只有在观念的支配下,才能获得生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生动活泼的过程。他们虽正确地指出了观念中的联系,却不知道观念的联系的真实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观念是有联系的,客观事物也是有联系的,并且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观念的联系根源于事物的联系而不是相反。如果脱离客观事物的联系,不顾客观情况,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那就会在认识中犯错误,导致实践的失败。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把握事物。但是,由于事物联系的隐蔽性和过程的曲折性,由于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认真阅读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也不能把事实材料当作证明自己观点的随心所欲的工具。
2.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人们都知道阳光对于生命的联系,月球运动对于潮汐的联系,食物对于人的健康的联系,也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有联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有联系,科学与科学之间有联系。在今天,如果有个中国农民说美国华尔街的股市与他村里的企业有联系,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从宏观世界的巨大星系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到人类的精神生活,无不处在联系之中。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个别事物的现象,而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任何事物内部都不是绝对单一的,外部也不是绝对孤立的;联系不是事物的局部的、暂时的现象,而是贯穿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始终的普遍本性;整个世界是由万事万物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体,单个事物只是统一体中的部分或环节;同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一样,物质世界的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是无限多样的。当然,事物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是如何联系的,这要通过具体研究才能明白。比方说,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种种联系,就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研究市场体系,研究国家如何从宏观上对经济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调控,研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研究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与经济体制的相互影响,等等。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考察问题。我们不可能掌握事物的一切联系,但是,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尽量满足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避免错误和僵化。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属于某个特定事物的联系,如电脑的主机与终端、软件与硬盘、内存与速度之间的联系;有属于某个特定范围的联系,如植物的根与茎、花与实之间的联系;有属于某个广泛领域的联系,如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同化与异化、工业与农业、真理与谬误之间的联系;有属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联系,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等等。各门科学都在一定范围中、一定层次上研究事物的联系,唯物辩证法特别关注的是事物的普遍性联系。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被其他现象引起的,而这种被引起的现象又会引起另外一些现象,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便是因果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引起某个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因果性与时间顺序性密切相关,在事物不断更替的转化过程中,一般来说,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而不是相反。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任何先后相继的事件,都有因果联系。例如,白天与黑夜、电闪与雷鸣,都有先后相继的特点,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因果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我们把考察的特定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引出来,发现一个事件是原因,另一个事件是结果,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原因与结果的相互区别是确定的,我们不能混淆因果,不能倒因为果。但是,如果把因果联系放在事件的连续过程中考察时,我们发现,同一个事件,既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是原因。例如,科学技术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事件之间可能互为因果。例如,生产的发展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第二,要区别事物内部的原因与事物外部的原因。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变化,它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自身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内部的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与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三,要研究原因与结果之间具体复杂的情况。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大系统的变化往往同时是许多小系统变化的原因,这个原因能产生多种结果。例如,大地植被的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动物迁徙、气候恶化、生态失衡等多种结果。一个复杂的事物系统,由于其内在规定的多样性,它的变化往往需要多种条件。例如,植物的良好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肥料、水分、光照、温度等等;儿童成长为有用之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本身的共同努力。
第四,坚持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人类的实践已经对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做了最好的证明。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实践的特点,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必须考虑用何种手段才能达到目的。在这里,手段和目的之间就有了因果联系。人类的因果观念就是在这种前后事件引起与被引起的反复实践过程中确立起来,并成为人类一切自觉活动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任何现象、任何变化,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一切事件都受着因果联系的支配。有些现象的原因一时还不能为人们所认识,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迟早会被人们所发现。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与因果联系密切相关的一对范畴。在事物变化的复杂因果联系中,有些原因对于变化有确定不移的关系,就是说,此因一定引起而且只能引起此果,而不是别的结果。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些原因与事物变化的联系则较为松散,没有那种确定不移的性质,它们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有的甚至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比如瓜大些还是小些,豆粒多些还是少些。这两种不同的因果联系,前者叫作必然性,后者叫作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事物两种完全不同的联系,也是事物两种根本不同的发展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则是由事物内部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引起的。二者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表示现象之间本质的因果联系,在事物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偶然性则是代表现象之间非本质的因果联系,在事物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在研究事物的联系时首先要严格区分必然性与偶然性,不能加以混淆或颠倒。同时,必然性与偶然性又是紧密相连的,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它们相互依存,共同起作用。一方面,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实现开辟道路,因此,离开偶然性的所谓纯粹必然性是不存在的。例如,太阳系中诸行星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这无疑是必然的,但是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还有数千小行星,每一行星的运行都受到其他行星的影响,况且银河系有近乎无限的天体,天体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作用,太阳系运动的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情况表现出来,出现行星运动中偏离理论轨道的摄动现象。机械运动如此,其他更高级的运动形式,如生物运动、社会运动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的情形更为复杂。另一方面,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隐藏着必然性,因此,完全脱离必然性的所谓纯粹偶然性同样也是不存在的。例如,某个历史人物出现于某国的某一历史时代,这似乎是偶然的,但在这个偶然性的背后却客观地存在着该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该历史人物个人成长的必然性。在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实际上相互渗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仅如此,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必然性的,随着事物内部矛盾的变化和外部条件的改变,可以变为偶然性;反之亦然。
本质与现象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概括事物的联系。科学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因此,弄清事物本质的规定,弄清现象表现本质的特点,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是十分重要的。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它是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多层次的,一个事物往往有若干层次的本质。例如人的本质是什么,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来讨论。各种不同社会中人的本质,是他们各自特有的社会规定性;与动物相比,人的本质表现为思维与劳动的创造性;与非生物相比,人的本质表现为选择性反映、新陈代谢、生命的自我复制……这些不同层次的本质都是人所具有的。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任何事物都客观地存在着现象与本质两方面的规定,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离。本质在现象中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没有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明自己的存在。本质表现为现象,这就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如果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完全一致,一切科学研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现象表现本质,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质的可知性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对于现象,我们特别要注意研究假象,因为假象很容易给人们造成错觉,要善于通过假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以达到正确的认识。如何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这是科学与哲学的永恒课题。从哲学的角度看,现象与本质有以下一些区别值得注意:第一,本质是同类事物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则是本质的个别的具体的表现。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许多现象的总和才能表现出来,个别现象只是从某一方面部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一、贫乏。第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却是多变、易逝的。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在该事物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之前是不会改变的。现象则不同,在本质未变的情况下,由于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不同,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现象会发生一定变化,呈现出多种形态。第三,本质深藏在事物内部,是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则是表面的、外露的,能为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总之,事物的本质是复杂的,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运用不同工具,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断进行探索,而且不断深化。
(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做好工作,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全局或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或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树立全局观点,局部服从全局。局部和全局的地位不是并列的,不能同等看待。全局处于决定的地位,全局高于局部,统率局部,局部必须服从全局。
第二,重视局部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地看问题,也不能忽视局部。任何一个局部,都是全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对全局有一定的影响,要重视发挥局部的作用。
第三,抓住关键性的局部。不同的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总有某些局部在全局中居于关键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的局部,这样才能把全局带动起来。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牛鼻子是一个能够带动全局的关键性的局部,牵住了牛鼻子,几岁小孩也可以把这个庞然大物带走,若是去拉牛尾巴,推牛屁股,用的力气再大,也奈何它不得。所以,全局观念包含着要求各个局部服从关键性局部的需要、保证关键性局部发展的要求。
第四,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不可兼得时,应该牺牲局部的利益来保证全局的利益。象棋里有一着棋叫“丢车保帅”,意思是在兵临城下、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为了化被动为主动,不惜让对方吃掉“车”,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健康发展,也要求局部服从全局,有“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应当纠正不适当地强调自己单位和部门的利益、把局部利益放在高于全局利益的位置上的小团体主义;同时要积极发挥局部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做出贡献。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局出发,审时度势,着眼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一切活动中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意识,自觉服从大局,积极促进大局的协调发展。为了全局(整体)的生存发展,有时甚至要舍得牺牲局部(部分)。要学会统筹安排要素,学会抓住复杂事物中的关键要素,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应正确认识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联系,使自己全面发展。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还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本领。而要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又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德、智、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交往活动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一样,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之中,离开与他人的关系,人就无法生存、发展。
人际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的复杂多样性,是由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和人的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及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不同,其人际关系也因此表现为吸引、排斥、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不同关系。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注意把握好自己的交往角色,兼顾彼此的多重社会联系。
(一)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
1.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2.人际关系的本质
人际关系从属于社会关系,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与人产生的交往关系,受个人的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人际关系,具有发展性。
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是要建立幸福人生、和谐组织、安定社会与世界大同。
步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须从个人品德修养做起,按部就班,再推己及人,扩充于团体之中。
环境条件:人和环境存在互动,当环境改变,人际关系也会产生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状况会受环境影响。
角色:不同角色会有不同的功能与态度,人在环境中应先认定自己的角色,再设定应有的人际关系。
规则:人际关系的进行需按团体规则进行,此规则主要包含法律、礼节、道德三方面。
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人的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与他人相处良好的人会觉得更幸福,原因就在于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有许多需要都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更容易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其次,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由紧张所引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社会支持和高度的自我尊重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们要想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遵礼的原则。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交际难以成功。
(2)自律的原则。从总体上来看,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与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所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若只求律人,不求律己,遵守礼仪就无从谈起。
(3)敬人的原则。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4)宽容的原则。宽容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允许其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
(5)平等的原则。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以礼相待这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6)从俗的原则。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对这一客观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以我画线,简单否定不同于己的做法。必要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随意批评,否定其他人的习惯性做法。
(7)真诚的原则。要求在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与此相反,倘若仅把运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在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则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
(8)适度的原则。适度原则的含义,是要求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合乎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运用礼仪时,假如做得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态度表现为接纳、合作、和睦、和谐。消极的态度则表现为冷漠、自闭、排斥、对抗。
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和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应当树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一支优美的乐曲,高低音符配合得当,委婉流畅,才能构成和谐的旋律。人际和谐意味着不同个性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包容、和睦相处,互助、互补、互利,团结一致,安定有序,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和谐不等于不承认差别和分歧,“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的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合作就是一门精深的人际关系学。因为合作归根到底就是要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得当。也就是说,合作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会给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阅读
李亚丽是某工厂的一名下岗职工,丈夫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每月只能发800元,加上她的下岗补贴,不足900元,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在城区建了一个菜市场,鼓励下岗职工进行自食其力的劳动。亚丽和丈夫一商量,借了900元钱,再加上家里仅有的400元钱,租了一个菜摊,准备卖菜。夫妻俩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把摊支开了,亚丽跑上跑下,抱着批来的蔬菜,就像抱着自己的儿子一样,心里喜滋滋的。一天下来,算一算账,赚了12块多,亚丽心里甭提有多高兴。然而好景不长,这个位置太偏,人们买菜都不愿跑那么远,于是菜市场就慢慢地冷落了,有时候,一天连1斤菜也卖不出去,亚丽决定收摊,不再卖菜了。
第二天,快下班的时候,有一个黑黑的中年人,偶然跑到这里,买了5斤西红柿让亚丽包装好待会儿再来拿。亚丽在出摊的同时等待希望着这个人过来取,连续5天,这个人终于来了,亚丽赶忙喊住他,给他西红柿,可一看,西红柿全坏了,于是亚丽拿出口袋里仅有的5元钱,去外边买了5斤西红柿,交给了中年人。
中年人怔怔地看着亚丽,好像明白了什么,轻轻地问:“这几天你一直在等我?”亚丽慢慢地点了点头。中年人略略思索,麻利地掏出笔,刷刷地在纸片上写着,递给亚丽说:“我是附近工厂的伙食长,每天都到城里买菜,往后你就照这个单子每天给我厂送菜吧。”亚丽惊喜地接过纸片。从此,亚丽每天就按时给工厂送菜,从而摆脱了家中的困境,生活慢慢好起来。
在这个小故事中,亚丽可以说是因祸得福,而她得福的主要原因,还是归功于她的真诚,正是这样才赢得他人的感情,从而使自己走出窘境。
青年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不断地培养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这样才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同事关系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融洽的同事关系,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个人的健康。要搞好人际关系,就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二)有机智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掌握主动权
勇敢机智能使人摆脱尴尬,从而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事业成功的一种重要因素。机智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青年人只要爱学、善学,一样可以获得机智。
小阅读
一家英国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方提了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确实刁,英国记者的用意就是想让梁晓声出丑。怎么办?梁晓声镇定自如,他机智地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呢?”英国记者哈哈大笑,与梁晓声握手言和,两人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三)幽默是人际关系的中和剂
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人,因为幽默而成功的人有千千万。幽默是一种使人更具魅力的特质。幽默首先是一种艺术,是人在生活、交往和斗争中的一种工具,对幽默这一工具的恰当运用,会使你的生活充满活力,使你的交往和谐、自然,更会使你在斗争中智胜一筹,并能够获得友谊。青年人要学会幽默,从而增强个人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接近你、理解你,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你,助你成功。
幽默不仅能让人笑,同时也增加了魅力和风度,也会使你在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用轻松的心情战胜对手。青年人应该是活泼开朗的,学会用幽默来武装自己,在事业上更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理解是人际关系的桥梁
幽默可谓是在紧张中战胜对手的一剂良药,但这些都需要别人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之后,才能达到目的。在交际中,人一定要学会理解,这样可以减少许多冲突。
理解是一座沟通人与人的桥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理解,在理解别人的同时,也获得别人的理解,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人与人之间尖锐的对立,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从而找到事业上的好伙伴、好帮手。
“当今,成千上万的推销员拖着沉重的脚步在人行道上蹒跚,疲乏,沮丧,收入不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愿望……如果推销员能够向我们说明他的服务或他的商品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那么他用不着大肆宣传,我们就会向他买。”卡耐基的这段话向成千上万的推销员说明了一个道理,也展示给了我们一个哲理:自己不理解别人,别人如何来理解你呢?能理解别人的人,必然在行动上宽宏大量,体贴别人,会赢得更多人的好评,从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青年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支持和帮助是不行的。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正确认识自己,从自身出发,乐于助人,能与人同甘共苦,这样才有机会赢得别人的帮助与合作,从而成就事业。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必须要率先做到主动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五)人际交往的几个不宜
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平时疏于同别人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别人都是错的。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会对各自产生消极的影响。
青年人在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的同时,更要注意合作也是有原则的。青年人还要知道社会是复杂的,它不像学校里那么简单。一个人即使为协调人际关系做出了很多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同别人的冲突。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
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想方设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矛盾,使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小阅读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与人相处时曾指出:我从前研究美学上的欣赏与创造问题,得到一个和常识不相同的结论,就是:欣赏与创造根本难分,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提出多少“与”它,物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
其实,比较实际的交友问题与欣赏艺术自然的道理颇可暗合默契。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人类心灵常交感迥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会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不爱你敬你,是因为你自己亏缺,你不必责人,先须审视自己。不但在情感方面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友心同心,所谓“同心”,是指性灵同在一个水准上。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否则友谊就难成立。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绝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合作和交友行为一样,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青年人在与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切忌在背后议论他人。不要对他人背后议论或发表不负责任的评论,那样不仅失去了交往的目的,而且会伤害同志亲友间融洽的感情。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尽可能避免说别人的短处。有时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不胫而走,挫伤他人自尊心。
(2)说话要有分寸、有条理。不要在与朋友、与同事的相处中抢话头,会让人讨厌,时间一长大家会离你远远的。
(3)不要显露有恩于别人。同事、朋友之间总会有互相帮助的地方,你可能对别人帮助比较大,但是,切不可显示出一种有恩于他人的姿态,这样会使对方难堪。
(4)不忘别人的恩德。要学会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情,而遗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无论谁的帮助、不论得益大小,都应适度地向对方表示感谢,这样,不但增进友情,而且也展示了“受恩不忘”的可贵品格。
(5)做不到宁可不说。要记住不要对朋友说谎,因为那将是你最大的损失。所以,不论新老朋友相交,都要诚实,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宁可不说。
(6)不说穿别人的秘密。不说穿别人的秘密特别重要。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知道的不要说,不知道的不要问,因为这是于你无益对他人有损的事。
(7)要注意谦虚待人。要学会谦虚,不要时常在同志、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绩或长处,如果一有机会就说自己的长处,就无形中贬低了别人抬高了自己,结果被人看不起。
(8)不要憨言直语。要融合各方面的意见,不要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说出不近人情的话,否则是得不到别人的好感与赞同的。只有言辞委婉,才能融洽感情,办成事情。
(9)要有正确的道德观。正确的道德观是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和取得交际成功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有正义感,并在区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过程中坚持原则、弃恶扬善。当别人需要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热情之手,去关心、支持和帮助别人。既是互相交往,就应当相互尊重,特别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去侵夺他人幸福,尊重他人的事业、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不随意支配他人,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10)要有理解宽容的待人态度。同人打交道、交朋友,就需要设身处地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和需要。要与人为善、宽容大度,要配合默契、热情有度,要真诚待人,以此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尊重和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以上十条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只要不违背这些原则,再养成良好的习惯,你就能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一个成功者,最终成就一番大事。这也是成大事者给我们的启示和忠告。青年人要牢记这些忠告,在与人合作中获取自己的理想和未来。
小感悟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饱读诗书,为人忠厚。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他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品行端正、待人和气。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后来,季雅被革了职,季雅一家人从豪华的大府第搬了出来。他四处打听,想找一处合适的住所。很快他就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他不禁大喜,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虛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啊!”
★为什么季雅愿意出高得惊人的价钱选择一位好邻居?
★为什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说明人际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