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大力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平罗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决定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科学技术变革、要素集聚、需求变动、发展战略转变与国内外形势变动等,其中人才结构状况是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分析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人才结构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平罗县委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紧密围绕县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有效增强人才竞争优势,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优活力,把各行各业人才集聚到现代产业发展大局中来。
(一)紧扣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实施人才引育项目
着眼于解决县域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层次较低的问题,先后实施了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开放型人才筑巢工程、煤化工产业人才强龙工程等人才项目,着力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目前获批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6个,组织实施国家、区、市科技计划项目135个,全县主导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10项。着眼于解决适用性人才匮乏、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实施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师徒传承计划等人才项目,每年为企业输送2700多名优秀产业工人。着眼于解决“谁来种地”这个现代农业普遍面临的紧迫课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头雁工程,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新生代型职业农民22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发展优质水稻和制种、草畜、瓜菜、生态水产“一优四特”产业的实用人才。
(二)搭建人才创新载体,释放优秀人才潜能潜力
始终把培育扶持创新创业载体、实施重大科技人才项目作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辐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阵地,依托宁夏吉运、银晨太阳能等企业建成宁夏现代物流(平罗)技术创新中心、太阳能光热利用(平罗)技术创新中心等4家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激发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带头、带领创新创造的潜力优势。建立9家县级学科带头人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补助1万~3万元工作经费,为优秀人才搭建后备培养、工作创新、学术和技艺交流的平台。围绕现代农业支柱产业建立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究、试验、示范与生产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涌动,为人才成长创业提供滋润的“土壤”。
(三)打造人才合作平台,推动人才之间交流互动
开展人才对接交流活动,工业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互派科技人员、聘请、挂职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32人,连续3年安排13名清华大学博士生到银晨太阳能、德信恒通管业等企业开展假期实践锻炼,实现骨干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输送人才常态化。建立人才协会和青年英才联谊会,组织会员参加院企对接、科技论坛等人才联谊活动,促进县域优秀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引导骨干企业与46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实施科技研发项目42个,有力推动了多元合金、电石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发展。
(四)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注重政策保障,对获评为国家、自治区、市各类人才称号的优秀人才给予2000~10000元一次性奖励;对企业柔性引进的各级专家分别发放1000~3000元生活补贴。始终坚持以待遇留人,重奖创新创造创优,连续两年安排1300多万元奖励优秀工业企业、发明创造以及19名高层次人才,彰显惜才如金之心。良好的环境激发了人才的责任意识和创造活力,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与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
虽然平罗县人才队伍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与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势头和方向相比,明显存在着结构化矛盾。
(一)核心技术人才、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跟不上工业转型升级需要
对于传统工业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以改造提升为主,重点围绕多元合金、电石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四大产业集群,综合运用延链补链、循环化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发展上下游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项目,拉长做优产业链。这些传统工业产业发展时间长,也积累了一些适用的技术人才,但是研发人才和具有面向全国、面向全球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奇缺,一些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技能人才也存在巨大缺口,将会导致拉长做优产业链举步维艰。在新兴产业方面,德信恒通管业、天润新能源、银晨太阳能等新崛起的几家企业,发展历史不长,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就是释放产能,向科技型企业方向发展。科技型企业首要资源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尖端人才,而目前这些企业有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不强,很多研发项目以满足生产为主,研发能力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研发团队的只能依靠与外地的研发机构进行股权合作等方式交换技术,在产业发展上只能亦步亦趋,在中低端市场“徘徊”,或者沦为一些外地大型企业的生产基地,前景不容乐观。
(二)企业家队伍、农业技术人才、实用人才素质能力落后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农业转型升级重点要围绕优质水稻和制种、草畜、瓜菜、生态水产“一优四特”产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这首先需要一支有着战略眼光的农业企业家队伍,也需要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以及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但是目前平罗县农业企业家绝大多数是从当地农民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家以高中以下学历为主,缺乏现代规模经营的理念和经验,一遇到市场经济的“浅滩恶浪”就感到六神无主,难以带领农业企业向更高层次上迈进。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到1.5%,有的技术人才毕业多年很少深造学习,专业造诣不深。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人力基础,但是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没有进行过系统化培训;有的观念陈旧,拒绝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有的小富即安,没有推动规模经营的信心动力。新型职业农民整体上基数不大、素质不高。
(三)专业人才奇缺、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与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速相比还有差距
服务业转型升级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加速旅游业与商贸服务业互促共进,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目前平罗县服务业拥有一大批从业人员,但是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特色旅游、商贸物流方面的专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三、人才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
从平罗县的探索与实践看,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产业转型升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产业转型升级决定人才结构调整
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在哪里,人才工作的重点就要跟进到哪里。落实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需要人才工作聚焦科学发展的主战场,引进凝聚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打造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人才链。以平罗县工业领域为例,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必将刺激用人单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实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二)人才结构调整反作用于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人才。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形成大量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不断开发出新兴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又设计开发出新产品;新产品可以引导、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在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是市场需求的变动,而是人才结构的优化。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同样需要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作为推动力。
四、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人才,重点在人才,难点也在人才。当前,平罗县正处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关口,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支撑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县域产业发展集聚强大动力源泉。
(一)以人才引进催生新兴产业
人才的引进意味着技术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以高耗能产业占比偏大的县域经济,引进能够发展新兴产业的人才,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立竿见影。从县域引才来说,最实际的做法就是促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发挥招商引才的“滚雪球”效应,着力引进带项目、带研发团队、产品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好商、优商,通过产业基础人才的集聚,支撑企业快速成长发展。优先引进国家支持引导、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人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给予资金扶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的良好效应。
(二)以人才培育激发转型动力
育才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不仅要眼睛向外求贤若渴,还要眼睛向内广育英才,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要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带动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围绕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搭建人才培养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战略眼光和意识,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重视人才培养使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引领企业以“周公吐哺”的胸襟、“千金买骨”的气魄、“三顾茅庐”的诚意,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开发工作。
(三)以人才智力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创新在高校,创业在企业。高校集聚了绝大部分的先进技术和高级智力,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可以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和周期。要积极建立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把专家教授请进来,促进企业与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转化科研成果,真正把专家教授的人才、专业、技术等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引导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开展技术创新项目研发活动,真正实现企业、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智力要素无缝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搭建校地人才交流平台,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学习,有效缩短校地“人才距离”。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人才活力
只有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给人才“松绑”,创新驱动才会冲劲十足、后劲无穷。要放开手脚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凡是不符合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就要坚决打破,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人才制度优势。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和围墙,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五)以良好环境造就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人才的成长、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立健全人才法律法规,维护人才合法权益,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落实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定期疗养、户籍转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公寓等设施建设力度。探索人才资源服务新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人才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凝聚党管人才强大合力,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人才经费优先保障等制度,真正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县域洼地。
(本文获2015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