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京赶考”

“进京赶考”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术语“赶考”,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第一次把文化“赶考”用到政治话语体系中,这成为“赶考”政治术语的起源。两者的共同指向是如何“考出好成绩”而不被退回来,其实质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可谓对“赶考”一词的深层次理解。据笔者考证,迄今为止,该书最早记载了“赶考”对话,其后,许多回忆录和纪实文学作品中关于“赶考”对话都来源此书。

1948年秋到1949年春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大决战,摧毁了蒋介石赖以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这标志着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即将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面对将要到来的全国性胜利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苏共关于尽快建立新政权的建议。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即决定在北平定都,准备离开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驻世界闻名的古都北平。

3月23日,中共中央告别“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这意味着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时期基本结束,开启了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将从在野党转变为执政党。临行前,毛泽东与周恩来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周副主席问:“没有休息好吧?”

毛主席说:“休息好了,只睡四五个小时,精神就很好了。”

周副主席说:“多休息一会儿好,长途行军坐车也是很累的。”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他这么一说,几个首长都笑了起来。

周副主席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主席笑着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8]

这段平平常常的对话,貌似无意,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涵。毛泽东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术语“赶考”,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第一次把文化“赶考”用到政治话语体系中,这成为“赶考”政治术语的起源。首先,它实现了“赶考”语义从本义到比喻义的转移,赋予了丰富的政治蕴含,虽然不是非常清晰,但大致可归纳为民主、反对骄傲自满两个基本方面;前者解决了执政方式问题,后者则针对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坚持“两个务必”,避免重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覆辙。其次,它采取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赶考”术语,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通俗易懂,适合于当时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有利于汲取历史教训,实现新的任务。两者的共同指向是如何“考出好成绩”而不被退回来,其实质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可谓对“赶考”一词的深层次理解。“‘赶考’,这一形象的比喻,浅显通俗却又意味深长,诙谐风趣而又极其严肃。西柏坡村头这一简短而著名的对话,因其特殊历史背景和深邃内涵,被世人广为传诵,成为中共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此,‘赶考’一词有了特别的含义,使一个伟大的党有了一个始终萦绕心头的‘赶考情结’。”[9]

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从在野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他们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巩固即将建立的政权,避免李自成的悲剧。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定位为“进京赶考”,借助传统文化术语“赶考”表达新的观点,赋予了独特的政治意涵,其核心是“两个务必”精神,这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负责、执政为民的精神,更通俗易懂,准确、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的谨慎和警醒,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赶考”一词起源。

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到达北平后,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确定举行入城仪式的规格。当时北平市委有人主张,我们胜利后进城,欢迎仪式规模应当大些、隆重些。初步设想:党中央和毛泽东进城时,组织工农兵学商和市民夹道欢迎,营造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气氛,以便向全国及全世界宣传和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不过,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听取了汇报后,经过斟酌决定还是用简单的形式好,场面不要过大,不要动员那么多群众,到全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再组织群众很好地庆祝。当时,毛泽东指出,党中央进驻北平,这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但还不是完全的胜利,今天还不能开大的庆祝会,等全国解放了,再开大的庆祝会,意义就更大了。最后,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入城仪式在西苑机场举行,以检阅部队为主,各界群众代表参加。

3月25日下午5时,中共中央入城仪式隆重举行。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坦克师、一个炮兵师和一个步兵师接受检阅。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来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也一同来到西苑机场,欢迎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领导人。入城仪式虽然场面不大,参加人数也仅四万,但组织得庄严而又简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阅兵后,进驻香山双清别墅。

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的当天,中央领导同志就在西苑机场会见了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晚上由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等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郭沫若、黄炎培、沈钧儒、许德珩等20多人出席宴会。

中央领导居住香山双清别墅后,决定进一步会见民主人士,商讨召开新政协会议。由周恩来负责广泛联系作出安排,再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分别接见。毛泽东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接见一两次民主人士,有时共进晚餐。周恩来尽管当时正忙于国共和谈与新政协的筹备工作,还陪同毛泽东进城登门拜访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等人。由于共产党对待民主人士肝胆相照,热诚相待,赢得了党外民主人士的拥护和支持,他们积极投入了与共产党一道共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8页。

[2]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

[3]《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窑洞对”》,《文史春秋》,2005年7月,第2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33页。

[7]《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8]阎长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毛泽东生活录实》,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据笔者考证,迄今为止,该书最早记载了“赶考”对话,其后,许多回忆录和纪实文学作品中关于“赶考”对话都来源此书。值得注意的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的论著和其他相关文件资料中均未发现“赶考”对话的记载。

[9]李抒望《“赶考”:中共执政的历史定位》,《党史纵览》,2003年第3期,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