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政忧患意识

执政忧患意识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民族的关切和爱国情怀是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表现。惩治腐败和关注民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对执政问题的探索,也是党执政忧患意识的核心表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党必须沉着冷静地处理好当前面临的各种事物,将执政忧患意识转化为党“赶考”路上的核心动力。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尤其是历代仁人志士们所生发的一种清醒自觉的意识。对民族的关切和爱国情怀是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表现。“居安思危”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经沧桑而不屈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孔子的《春秋》,还是孟子的“圣人之忧,乃忧百姓之疾苦”,都揭示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忧患意识对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把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己任的品质,秦汉以后,忧患意识逐渐凝结成为一种不断传承的文化瑰宝。唐宋时期涌现了一批爱国诗人,他们不朽的诗篇成了对爱国情怀的最好诠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洵《史论》中“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这些经典不断地被后人传颂,表达了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爱国忧患意识。

步入近代,由于清朝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广大爱国志士们更是发出了最强烈的忧患之声,振聋发聩,回响至今。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带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成为向西方学习救国理念的第一人。他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看到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落后封闭,强烈的忧患爱国意识让他成了学习西方技术、寻找中国富强之路的先行者。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爱国志士,面对国运衰落、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充满忧虑和思考,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驱使他们谋求改变,他们发动的戊戌变法也正是心怀国家,勇于探索的表现。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继承了传统爱国忧患精神的同时,放眼世界,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寻求到一条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探索道路。“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在目睹中国现实,看到百姓疾苦之后总结出的救国理念,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终极理想,“三民”主义思想更是他爱国忧患意识在现实中的凝结。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和自己的执政理念,将前人的爱国忧患意识上升为执政忧患意识,并把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来不断努力。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忧患意识的产生,不仅源于长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更是源于一种更为深切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放在心里,才能在一切困难险阻之下,有敢于冲破一切阻碍的魄力和解决好一切难题的勇气,才能不断消除党对于执政的忧患。

建党初期,党的忧患意识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使之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地。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信念,领导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成为党后来执政忧患意识来源的先导。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成了党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毛泽东始终担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内出现了腐化堕落的现象,一批党员干部仰仗着自己在革命时期的功劳,开始出现居功自傲的心理。毛泽东坚决清除这种不良现象,对于出现贪污腐化的党员干部,进行彻底严肃的处理。整治腐败,其实是对党的革命果实的保卫和坚守,它是防止出现政权颠覆、路线走偏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生产的过程中,借鉴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由于不重视人民利益而出现的极为严重的后果,看到了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事业和工作的出发点。惩治腐败和关注民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对执政问题的探索,也是党执政忧患意识的核心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利益驱使下,逐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邓小平指出,一定要搞好党风建设,端正社会风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在长期革命和执政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所有党员干部必须要把它们继承发扬下去,这样才能让党始终保持生命力,始终在群众心中有地位、有威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能量。抓改革,促发展,稳步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举措,全党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攻坚克难,不断前进,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思考。把“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今政府执政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党必须沉着冷静地处理好当前面临的各种事物,将执政忧患意识转化为党“赶考”路上的核心动力。

首先,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对于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善于辩证、客观、全面地看代。当我们的事业形势大好,前景广阔的时候,党员干部能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戒骄戒躁,不断将事业和工作推向新阶段;当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时,更要有百倍的勇气、锐意进取的精神,冲破险阻,扫清障碍,迎难而上的解决好处理好相关问题,将工作和事业重新带回正轨,继续将实现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妥善完成。总之,不论我们的事业是顺风顺水,还是逆风逆水,全体党员干部都应该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克服悲观懒惰的情绪,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遇到的种种问题,强化共产主义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不断保持开拓进取的斗志继续前行。

其次,要弘扬“赶考”精神,强化党的作风建设。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成为党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伟大创举,更是警示全党在革命道路上避免重犯历史错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思想法宝。“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更是党执政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失败和成就,都会让广大党员干部出现思想的动摇,意志的不坚定,因此,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思想,武装头脑是当前全党的重要工作,弘扬西柏坡精神,能够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让党始终保持生命力,始终立于政治上的不败之地。

再次,要激发党员活力,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优良品质,始终走在前面,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充满活力,先锋模范,这是党之所以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困难、新诱惑,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传统,贪图安逸,坐享其成,脱离群众,由群众的领路人,走到了群众的身后,这是极为可怕的事情。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利益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住,靠得牢,过得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恪尽职守,埋头苦干,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事事走在群众前面,团结、宣传、发动好广大群众,起到很好的带头和表率作用,杜绝官僚习气和各种形式主义思想,为群众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乐意听党的话,乐意跟着党走,乐意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新形势下要将忧患意识转化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真动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他要求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继续推进人民主体意识,继续将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以居安思危的态度把党在运行体制、监督机制、工作制度上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改进。要以“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态度,将深化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统一结合,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不断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对权力加强制约监督。习近平多次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甚至不止一次用“亡党亡国”来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全党必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将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忧患,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发展融入到世界发展潮流中,只有不断推进党的执政事业,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