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绿色生存,是指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相一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说过:“在现存社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无法实施生态保护的。实施生态保护的要旨是控制消费,而控制消费的一个前提则是公平、合理地进行产品的分配,显然,在现存的生产方式下,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67]他还强调道:在今天,“唯一的出路就是突破现存社会的生产方式,建立一种真正能体现公平分配原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68]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倡导“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所以将会中止奢侈品的生产,而主要是生产那些人们确实需要的耐用、易修理、易生产并且无污染的东西。由于实行这样的生产,必然带来两大结果:其一,社会劳动将被限制在生产生活所需求的东西上边,从而工作时间能同时得到缩减,这将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大大地扩展他们的自由选择行为,个人和公众将以今天难以想象的方式显现自己并使他们的生存方式多样化;其二,人们在改变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改变了同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而是和谐相处,人们重新恢复了与自然界的活生生的内在联系。”关键在于,“这两大结果都是同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即真正幸福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这正是“马克思所期望的理想社会的生活方式”[69]。莱易斯曾经提出,人的需要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联,因而人的需求结构几乎都是由自身的生活条件所产生的,由此及彼,人的“新的需求结构只能产生于与当今不同的生活条件,从而必须从改变目前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入手”[70]。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把满足等同于无休止的物质消费”,这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人们应当看到,“现代工业社会正在把人们引向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居住在城市的多层高楼中,其能源供应、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乃至废物的处理都依赖于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与此同时,人们又误认为不断增长的消费似乎可以补偿其他生活领域、特别是劳动领域遭受的挫折,因此,人们便疯狂地追求消费以宣泄劳动中的不满,从而导致把消费与满足、与幸福等同起来,换句话说,只用消费的数量来作为衡量自己的幸福的尺度。”[71]这正是“现代工业社会处于异化之中的明证”。他强调: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和人口的与日俱增,迫使人们把注意力从审美转向生态生存。人的需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现在已进入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步:我们务必把人的需求问题视为生态相互作用的更大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2]。可见,人们“必须改变把消费与满足等同起来的观念”,树立“人的满足最终取决于生活活动”[73]的观念,并且“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引导人们“通过参加直接性的生产活动”[74]来切实地实现真正的自我,只有如此,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确保人们自主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绿色生活。
奥康纳认为,生态学家贾安·马蒂尼茨·艾略尔的“富裕生态论”和“生存生态论”说出了相似的看法,揭示了选择绿色生存方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所谓“生存生态论”是用来描述南部国家的环境保护论,一般被看作是“穷人为求生存而发起的一种反叛”[75]性的生态保护理念;所谓“富裕生态论”是用来描述北部国家的环境保护论,一般被看作是受“后稀缺社会”的休闲价值观驱动的生态保护理念。奥康纳还认为,这样划分“并非毫无道理”[76],“因为北部国家的环境通常被看作为是一种消遣对象,或者一种消费手段;而南部国家的环境则经常被当作为生产的一种手段和对象。这种差别反映了北部国家和南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关联性。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居民生活在都市区域;而对于后者来说,大多数的人口仍然还被束缚在土地上。”[77]然而无论在北部国家还是在南部国家,这两种生存方式“都是相互交叉并存的”[78]。因为,“一方面,北部国家中的可持续性农业运动、要求削减有毒物质的生产(节约资源)的斗争,以及绿色城市运动等,都把环境的总体或局部当作为生产和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或对象。在北部国家那里,由历史所决定的‘体面的生活标准’(或许还有我们的生存本身)也依赖于向‘绿色生产’的全面转向;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南部国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中赤贫人口的恶性膨胀,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就储备了庞大的劳动大军。这就意味着城市环境也正越来越被看作一种‘消费手段’,或者一种消遣对象”[79]。就是说,虽然艾略尔的两种生态保护论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抓住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生存方式,揭示了人类的生产与消费都与自然有着紧密关联。由此来看,无论人类以何种方式生存,都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