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大众化反对哲学庸俗化

哲学大众化反对哲学庸俗化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地说,哲学的庸俗化是大众化的反面,是虚假的“大众化”。列宁主义就是在与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历史斗争中磨砺而出的。列宁的《哲学笔记》以及《帝国主义论》等著作就是批判庸俗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杰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介,相反,庸俗化是对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性的肢解。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必须清晰地认识哲学大众化与庸俗化的理论界限和本质区别。严格地说,哲学的庸俗化是大众化的反面,是虚假的“大众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域中,“庸俗”一词意指科学发展进程中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思想观点和学术立场,尤其指代这样一些理论流派,它们自我满足于社会表象,脚踏实地地肢解或修正理论发展史中的科学观点,以此否定科学理论的革命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高度赞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科学的诚实”,积极吸取其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科学解答劳动价值理论的难题为己任。针对庸俗经济学篡改、稀释、取消劳动价值理论的“虚假的科学”论调,马克思提出《资本论》的理论使命,是建立与庸俗经济学相对立的“科学的经济学”。庸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反面,因而也是一个常常伴随其左右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演进过程,一直包含着大众化对庸俗化的批判和斗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理论庸俗化的历史脉络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进程中,庸俗化的理论和理论家是他们最为集中的批判对象。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开篇就批判了庸俗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巴师夏和凯里。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集中批判了另一位庸俗经济学的代表罗雪尔。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这样评价了庸俗经济学的本质:“庸俗经济学所做的事情,实际上不过是对于局限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当事人的观念,教条式地加以解释、系统化和辩护。对经济关系异化感到自在,而且各种经济关系的内部联系越是隐蔽,这些关系对庸俗经济学来说就越显得不言自明(虽然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关系是很熟悉的)。”[22]理论庸俗化的出发点首先是它的立场,庸俗经济学的立场就在于将资本主义的永恒存在当作是信条而不可置疑。为此,庸俗经济学拒绝辩证法,本能地反对从表象深入到本质,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叙述出矛盾的运动过程。“看到表面上的尘埃,就狂妄地把这种尘埃说成是神秘莫测的重要的东西。”[23]在科学社会主义传播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警惕庸俗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侵害,当杜林以“社会主义”为金字招牌,妄图按照经验主义的分类方法肢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之时,恩格斯高举历史唯物主义的旗帜,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历史中的革命作用。

面对马克思主义在各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庸俗化倾向,马克思五次强调“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批驳了当时种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无论是封建主义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还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们共同的历史局限都是不能科学而完整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即不能科学判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封建主义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继续繁衍和变种,走布朗基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等固守历史唯心主义的老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运动断章取义,因为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是自我否定自身的历史必然性,不懂得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因而或者迷信于政治的手段,或者固执于市场的手段,力图超越或者回避历史的必然性,达到任性地改变资本主义的目的。在工人运动中,不断出现将马克思主义与以上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调和的错误倾向之时,马克思的态度是对之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思潮反映出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列宁主义就是在与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历史斗争中磨砺而出的。列宁认为,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最为根本的错误在于抛弃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形而上学地判断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将共产主义运动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的革命策略误解为普遍的规则,当革命遭受挫折、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之时,就轻而易举地怀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最终沦为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中,列宁主义在哲学上的主题是恢复和发展辩证法,科学地论断帝国主义时代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特殊的历史阶段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列宁的《哲学笔记》以及《帝国主义论》等著作就是批判庸俗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杰作。非但如此,列宁还非常关注对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进行挖掘和批判,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批判了肢解、怀疑辩证法和历史决定论的哲学基础——经验批判主义,系统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反对庸俗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介,相反,庸俗化是对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性的肢解。庸俗化或者执拗于理论的“概念均衡”而曲解、脱离实践;或者是自我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缺乏抽象力,不能深入到研究事物内在的矛盾联系中去发现运动的根源。无论庸俗化是偏颇于理论一端,还是经验一端,其错误的一致性就在于忽视和歪曲现实,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真矛盾。马克思认为,对社会和历史的科学认识要正确地反映和叙述主体在经济社会矛盾的总体中的各种关系和运动。这就是他向我们揭示出把握现实真实面貌的科学态度和路径。

哲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宇宙、不是理想、不是理性、不是历史,而是现实。没有现实这个支点,哲学不可能撬动宇宙和历史,也不能为理想和理性开疆扩域。科学的理论是如实地反映现实,最为关键的是要确证现实中最真实、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矛盾及其运动。科学的哲学为完整叙述现实的方方面面而打造科学的方法论,辩证法就是这样的方法。辩证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如何统一,庸俗化的方法或者拘泥于理论之内,对实践中的矛盾及由此引申到实践与理论间的矛盾采取回避的态度,自我满足于理论和理论矛盾的解决,在“概念的均衡”中虚拟地解决实践中的矛盾以及由此引申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或者满足于经验的领域,对实践本身作机械论的理解,将理论对实践的反思直观化,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简化为机械论或者生机论的矛盾,对之进行简单化的“解决”。无论偏执于哪一端,庸俗论的实质就在于肢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联系,歪曲现实的真实面貌。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绝不是迁就于庸俗化中偏执于理论或者经验的一端,而是批判和纠正它的支离破碎,牢牢把握住群众主体这一个关键环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宽广而通畅的桥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批判庸俗化的主题:一是坚持和发扬辩证法革命的批判精神,深入现实,揭示其内在矛盾的来龙去脉;二是坚持和贯彻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论观点,深入群众,从中发现和总结解决现实中理论与实践矛盾的中介和条件。认识现实、改变现实、创造历史、开拓未来,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庸俗化的最终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