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

现实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抽象的问题,也不是直接把哲学理论观念传递给大众的简单问题。大众化是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思想力量的过程,是解决现实社会生活矛盾的过程,因而是具有针对性的发力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继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之后,对社会主义社会运动规律的全面探索。资本主义法的精神静止于个人利益的消极保护,终止于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抽象的问题,也不是直接把哲学理论观念传递给大众的简单问题。大众化是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思想力量的过程,是解决现实社会生活矛盾的过程,因而是具有针对性的发力过程。需要经过从现实到文化、进而深入到理论内部,廓清大众化的问题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逐步趋于深广,我们不仅仅要做到揭示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性,更要从理论到文化再到现实,揭示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机制和发展运动规律,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面对的现实提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继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之后,对社会主义社会运动规律的全面探索。它是世界历史之中的新鲜事物,它的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冷战”关系,以和平共处为外在条件,充分激发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正视社会主义复杂的矛盾体系,以改革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边积累条件、边解决“卡夫丁峡谷”难题。

放眼现实的生活,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方式探索史中的创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揭示出资本的自我否定性。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共生物,社会主义的内在矛盾机制是什么,运动规律如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马克思、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需回答的最根本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旦生活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就不同。”[25]社会主义社会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忽视这种特殊性,或者将各个社会形态的普遍性规律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或者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都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之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存在着各个社会形态普遍存在的矛盾共性,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主要的矛盾已不是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规律。

在当前,社会主义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关系变化及社会结构变迁之中。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同媒介,二者如何辩证结合,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运动规律所面对的第一个提问。在一个经济体制中,既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性和替代性,还要充分发挥资本主义的作用,建立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合作交流,这其中就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处在和谐状态将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在垄断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谐发展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的是根本不同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模式并影响深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二)现实提问在文化领域中的升华

文化即是人化,历史的现实提问为人所领悟,内化于心灵、思想和行动,成为社会中人的观念和行为中的自觉提问,从此人的思想和行动当中就已经开始包含解答提问的方法和路径了。文化的人化其实就是大众化,个人只有在集体当中才能获得自我实现的现实条件,现实提问升华为文化提问,就意味着在社会个人的普遍交往中,现实精神升华为时代精神,成为生活世界的崇高主题和自觉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传统的家庭伦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体精神交织在一起,在新与旧之间激荡、磨合、新陈代谢。市场经济快速地将传统社会结构的人塑造成为社会中的个人,社会主义逐步引导社会中的个人发扬集体主义的互助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动中,个人遵循价值规律在贸易自由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法律政治上层建筑保障既保障公民个人的物权,又鼓励在形成公意的基础上天下为公。而文化上层建筑的作用则在于正视个人在生活世界中的矛盾,树立理想人格,锻造自由与科学的精神,逐步引导公民的社会主义精神。

在现实领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统一的问题,在文化领域已然升华为集体主义的人格与价值规律的人格如何统一的问题。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已经延伸到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在上层建筑领域,法的精神和道德精神塑造着现代公民精神的理想人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精神与道德精神是怎样的关系?它与资本主义法的精神和道德精神有何不同?这是我们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法的精神尊重和保障公民价值规律的人格,但更注重价值规律人格发展的方向性,即由个人利益的实现扩展为共同富裕,由个人利益的消极保障进步为积极的互助精神。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则专注于互助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养成。资本主义法的精神静止于个人利益的消极保护,终止于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其道德精神则依靠宗教精神支撑,在宗教的理想性与私利的现实之间相隔着一道鸿沟。社会主义法的精神与道德精神是有机统一、彼此互进的生命关系:法的精神对价值规律人格的保障,随着道德精神对集体主义人格的培养而不断转变内涵,法的精神中价值规律人格与集体主义人格将日益实现统一,道德的理想性与法的现实性日益实现统一,价值规律的人格最终转变为集体中个体精神的人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想人格的形成,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提问的主体力量和主体精神将获得极大的解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氛围中,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历史地位的作用,面对现实的难题,大胆地实行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首先,为解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何以统一的问题,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完成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其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世界大变局中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的典范国家,我们将从树立社会主义法的精神和道德精神出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书写社会主义的政治学和伦理学。最后,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的经济政治秩序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我们将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洞悉世界产业革命发展的未来趋势,引领生态文明和环保产业革命。

(三)廓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问题域

理论思维是文化精神的理性内核,文化的创新归根到底是文化难题的解决,而解决文化难题必须依靠理论思维。文化精神陶铸的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它的理想性在于它拥有了解答现实提问的智慧和自信,而这种智慧和自信来源于理论思维的革命。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可以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大众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坚信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是辩证法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而这种继承与发展辩证法的能力是在解答时代精神伟大提问的过程中得以激发和锻炼的。

理论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在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茁壮成长源自于理论源泉的开掘和贯通。首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理论基础,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就必须续写《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垂范之作,我们应将其“大写的逻辑”即辩证法运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事实的研究之中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素材,从中发现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特殊矛盾及其规律性。在此基础上,疏通经济与法的关系,打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研究的通道,鲜明地阐释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的精神。这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因而就成为理论研究的“战略要地”。其次,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培育出社会主义的新人,新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目的所在。用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精神重新认识和叙述人类文化史,为培育社会主义的精神,重新整合人类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立起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最后,马克思主义说明了工业革命和工业时代,还需要继续研究生态文明和环保产业革命何以成为通向未来和建设未来的新途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具有理论和制度的优越性去引领新的产业和生存理念变革。

一言以蔽之,从现实到文化、进而深入到理论内部,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就是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继续系统化,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逐步趋于深广,我们不仅仅要做到揭示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性,更要从理论到文化再到现实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