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本身具有满足人们思想需求的价值属性,从这个层面来讲哲学对人民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同时,哲学又是系统的价值观,其对“什么是价值”,以及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等进行系统概括,它从哲学的高度对价值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不仅系统地反思人们的价值理念,而且为协调人们的价值关系彰显出“应该”的维度。前者可以谓之为哲学的价值,后者可以谓之为哲学的价值观。研究哲学与大众之间的价值关系,须从这两个层面入手。
(一)哲学的价值
哲学对于有思想、有理性的人而言,无论在个人生存发展层面,还是在社会发展层面,都具有重大价值。孙伟平将其概括为两种价值:一是工具性或手段性的价值,二是理智性或目的性的价值。
1.手段(工具)价值
哲学的手段(工具)价值,是指人们把哲学作为手段或工具,以实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标,满足主体的现实需要的价值。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典型的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8]实际上,不仅无产阶级,而且历来的一切阶级、一切人,都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只是哲学这种手段或工具价值,同自然科学技术主要作用于自然客体的改变以满足人需要的手段(工具)价值不同,哲学首先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改变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而进一步引起人思想方法的改变、实践方式的改变、目标追求的改变和世界的改变,以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工具)价值。具体来说,哲学的这种“精神武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哲学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能够促进人的思想解放,追求思想与行动的自由。人是有理性的存在,哲学理性可以说是人理性的最高层次。哲学理性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使得它能够促使人不拘泥和满足于眼前的个别存在、可感的表面现象和有限的当下状态而追求更加广阔的可能,即思想和行动的更大自由。抽象就是思想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现象走向本质、从特殊走向普遍、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思维过程。在生活实践中,只有抽象的思维才可能使头脑具有开放性和理性。思想抽象的能力越强,程度越高,人的视野往往就会越开阔,固有的僵化思维模式就越可能被打破。
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对一切信念、知识和价值都要加以追问,穷根究底,彻底省察,不受既有知识的限制,不受现成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束缚,而追求超越和创新。持批判精神就不会崇拜任何现成的东西,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权威,而是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开创性,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探求和开辟新的可能。霍克海默指出:“哲学的真正的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无论科学概念还是生活方式,无论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流行的原则规范,我们都不应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批判地仿效。哲学反对盲目地保守传统和在生存的关键性问题上的退缩。”[29]哲学的批判属于前提性批判,形上批判,这比具体科学的实证批判、形下批判更有利于打破已有的信仰和知识的界限,去探寻更广阔、更深层、更合理的未来生活的根据。艾赛亚·伯林认为:“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30]这种批判促使人们的思想保持与时俱进,社会的改革发展立足于大众利益的最大实现而不断向前。
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哲学批判不仅仅是针对外部世界、抽象世界的,更是针对人自身的思想、行为及其结果,是主体自觉的自我批判。反思能促使人打破自我封闭的习惯框框和狭隘眼界,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行为上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走向生存发展的更高境界和更合理状态。
其次,哲学探寻和提供合理的价值观念与行动规范,能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发挥指导作用。哲学是智慧之学,不仅是揭示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客观陈述和判断的科学“智慧”,而且是关于社会“应该怎样”和人“应该怎么做”的价值陈述和导向的价值“智慧”。就是说,哲学在解释世界的同时,怀着对人深厚的终极关怀,还旨在“改造世界”以追求人类的解放,并为此探寻和设立理想的社会建构和人格目标,能够引导人们不断追求合理的社会秩序,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合理化、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促使人们不满足于现存世界的一切,不只是为了眼前的直接的功利目的而生存,引导人们从日常的赚钱、消费、享乐等物质生活中有所超越,趋向于一份对终极价值和最高智慧的追求,对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的设计,能够在对人类美好前景的憧憬、创造中,人性中的善良因素得到升华,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呈现,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最后,哲学探寻构建有效的思维方式、方法,能够成为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有效思想力量。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又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为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思想力量。哲学思维要求破除一切盲从与迷信,倡导彻底的怀疑和追问、反思和批判,包括对所有现存事物的前提和合理性进行怀疑、追问、反思和批判,使人的理性永远向世界敞开,不懈探求人类生存的新的可能;哲学思维要求对一切现存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客观条件、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进行系统的整体性揭示和把握,唯物、辩证、历史地对待人的世界,追求更加理想的世界;哲学思维更要求走出纯粹的清谈和思辨,相信和依靠人民大众的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1],以求得大众的解放。哲学思维的这种开放性、辩证性,为人们探索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力量。
总之,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强大思想力量。不仅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反思和批判现存的一切,给现实生活以引领,而且超越现实,预测远景,促使人不懈地追求理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哲学从来都发挥着帮助思想者运筹帷幄、高屋建瓴的巨大思想力量,并将永远身居精神世界的高地。
2.哲学的目的价值
哲学的目的价值是指哲学的追求即“爱智”——探索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本身,就是人与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追求,一定程度体现着人与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性标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哲学要解决的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问题。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作为“使人聪明的学问”的“大智慧”,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目的,是人自觉能动的一种内在追求,是人独有的一种本质性活动,是人思想力量的一种体现。哲学的这种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
从个人层面来说,超越个别、超越现象的哲学追问、哲学思考,是有理性的人的一种本质性活动。无论这种思考是主观还是客观,是幼稚还是成熟,都是一个脱离了动物界的真正的“人”的一种能动的思考和探究。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有自己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正是在人对智慧的追求和实践中,为哲学家的存在提供了智慧的土壤;又是在哲学家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思想的培养和熏陶中,人得以不断增强认识自我的思想自觉,意识到个人的目的和需要、能力与局限性,丰富个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内涵,逐渐在不断的否定与批判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超越既有的自我,追求和成为自主自觉的人。
对于个人来说,哲学能力越强,往往处理和应对复杂环境、复杂矛盾的自觉性和能力会越强,追求和创造人生的价值会越大,自我实现的程度会越高。哲学无疑是构成个人精神世界的支柱与灵魂。
从社会层面来说,任何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和哲学家,并据此成为人的社会性的、共同的精神家园的支柱与灵魂。哲学不仅同特定民族、国家的生成和表现密切相关,也同其文明繁荣的程度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哲学往往是特定民族、国家智慧和精神的浓缩和结晶,是特定民族国家文明的精神标杆和凝聚认同的精神标志。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32]“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3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都有其特定的哲学观念和表达形式,并成为凝聚和提升社会组织的黏合剂和指示器,成为特定文明的重要标尺。例如,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等,作为历史上各个文明摇篮的民族文化生命的结晶,既积淀、储存着相应社会主体的共同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也延续着相应的文化基因和思想传统。在一个民族、国家的哲学中,凝聚着该民族、国家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该民族、国家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标示着该民族、国家的精神高度和形象尊严。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34]。中江兆民也认为:“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35]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杰出的哲学家及其学说,不仅成为该民族、国家的骄傲和精神支柱,也成为人类共同宝贵的精神资源。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国家都需要哲学,需要哲学的智慧不断反思自身的处境和命运,反思自身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引导自身走出各种困境。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国家哲学的繁荣,往往反映着其智慧和精神的繁荣;而哲学的衰落或者病态,则反映着其智慧和精神的衰落或者畸形与病态。
由此可以说,哲学作为人的一种本质性活动,本身就是人与社会所追求的目的。一个人的哲学素养,一个民族、国家的哲学水平,是个人和民族、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尺,标示着其精神素养和文明程度。
充分认识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哲学的价值观
哲学本身也包含着价值观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哲学也是在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的集合,是一种价值观体系,是一种价值观理论,可以谓之为价值论。
存在论、认识论及价值论,通常被认为是哲学理论的三大板块。价值论是其中之一。存在论主要是反思和追问诸如“什么是存在”“世界是否存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等问题;认识论则主要是反思和追问诸如“人类是否能够认识世界的存在”“人如何能够认识世界的存在”“人所获得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等问题;而价值论则主要是反思和追问诸如“世界的存在对人而言有何意义”“人要怎样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存在”等问题。
由于价值具有主体性,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的统一,而主体及其尺度具有多元性,这必然导致价值的多元性。不同的主体乃至相同的主体依据不同的尺度可以做出不同的价值评判、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好坏、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标准。有时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差异没有什么好争的,事实存在不因人而异,但价值却不同,它一定因人而异。因此,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哲学的价值观,就是对多元性价值观念的哲学概括。由于哲学本身具有价值倾向性,每一种哲学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概括所有的价值观念,其能够取得多大范围内的认可,尚取决于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