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自觉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而言,亦具有手段(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全部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创立,并由其后继者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超越了以往旧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由于其对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所做的全新的科学揭示,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性确认和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具有无与伦比的真理性,又集中体现了其无可超越的价值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唯物主义”,其产生使哲学的理论主题、内容、对象和作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真理性就在于它扬弃了以往旧哲学的诸多局限性,成为能够真正“服务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成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和创造历史的自觉追求。
首先,把哲学的主题由“世界何以可能”转变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36]。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资本已经具有支配一切权力的时代。这导致人本身的活动已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异化的状态。这种异化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的身上。那时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由资本关系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异化的社会。全面揭露并致力于消除这种异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迫切任务。传统哲学虽然也关注到这一点,但关注的也只是抽象的人的命运,以抽象的真、善示人,似乎给人提供了某种希望,实际上却掩饰了现实的苦难,而无法使人消除异化状态,将人带出现实的生存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世界,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给予了深切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致力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类发展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关切,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条件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使其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基础性、根本性真理和智慧头脑。
其次,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的统一。为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致力于探讨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因此,人的生存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生存的异化状态是在实践中发生的,在自觉的实践中必将得到历史的扬弃。
在探讨现存世界本体中,使哲学从致力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现存世界是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世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实践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也就是说,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实践基础上不断重塑这个世界的。同时,现存世界又规制着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决定着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因而,要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命运,就要改变现实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而不满足于头脑中的玄思,其实践性成为该哲学最鲜明的特征,并且在此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由于改变世界的实践是开放的、永无止境的,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面向活生生的开放性实践的发展而永葆生机。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辩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之所以能够从自然界超拔出来,能够维持自身独特的存在,就在于对自然界不断进行着否定性的改变活动,使之由“自在自然”逐步转化成为“人化自然”“为我之物”。“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一种人类对于外部自然的否定性活动,作为人对外部自然的否定性关系,本身即是一种辩证运动、辩证关系。”“人与外部自然的这种交互否定、交互渗透过程,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辩证法”[37],“这样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目的与手段、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限定与超越、必然与自由等等矛盾关系。这是一种最深刻、最复杂的矛盾关系”[38]。正是对这种矛盾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客观把握,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唯心主义对人主体性的“抽象发挥”,终结了唯心主义哲学仅仅在思辨领域对辩证法的垄断权;同时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对人主体性的望而却步,终结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遥遥相对的尴尬,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了起来。这种基于客观实践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理论特征,并且在此意义上可以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哲学具有历史性,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历史的唯物主义。“这里‘历史的’一词包含着双重意义,它既是指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人类知识的一个部门,是把以人与自然为基础的人类历史作为自己的对象,又指它把历史发展原则作为其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把人类历史的本质视为由于人对于外部自然的否定性活动而造成的辩证发展过程。”[3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类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其外部自然对象关系的发展史,而且是包含着多重复杂矛盾曲折推进的发展史。社会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间既经历过人从与自然、与人群的原始和谐状态中走出来,而开辟人类文明的历史,也经历了随着人对外部自然支配能力的增长而出现的人们内部的相互仇视、对立、不公平、不和谐乃至战争状态的历史。马克思把其概括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史。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由个性也是在历史的矛盾运动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自由自觉地创造历史;人存在的异化状态也是在历史中形成,必将在历史进程中得到扬弃,形成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及其历史发展,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其他哲学所难以具备的真理性,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发展丰富的开放性真理和真正“为历史服务”的真理,也成为历史自觉追求的“头脑”。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批判性。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40]马克思不仅自觉到这一点,而且无论在自己的理论活动中,还是在实际指导工人运动中,都鲜明地践行着对现实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努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其批判的锋芒所指,不仅是现存的思想观念,更是现存的客观事物,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其批判的目标所向,不仅是要摧毁资本主义旧世界,而且要建立共产主义新世界,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同现实的一切不合理状态,包括工人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一切不合理观念与做法进行彻底的批判。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的哲学”,也称为“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认为它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1]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类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唯物地、辩证地、历史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并力图付诸“革命的实践”以消除人的异化,追求人类解放,“确立有个性的个人”。这使其在当代仍然具有科学的真理性。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成为历史发展追求的最高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不仅体现在它致力于为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寻求解放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奠定了基础,而且迅速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现实的“尘世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需要形成的“智慧的头脑”;并且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践中,依然具有重大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相关。这已经被实践所反复证实。习近平主政以来,更加强调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系统性学习要求中,要求“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42],并身体力行地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中心组学习,分别专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治国理政的思路和实践透显着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带领中国不断破解种种发展的难题。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依然没有走出“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资本的权力依然强劲,对资本的运用不可避免,而对资本的批判超越亦不可偏废。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具有批判和超越资本运行所造成的对人的物化、客体化以至于贬低等异化状态的锐利思想武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认为它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3]
最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还存在因发展不足以及受资本关系控制而形成的种种片面性、狭隘性,人受外部自然的统治、受资本关系的统治和受国际国内强权政治的统治等诸多限制人的解放的社会因素依然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人的发展的主客观困境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还需要坚持和追求马克思指明的解放之路,通过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克服和扬弃种种限制因素,继续把社会主义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历史服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一切活动,尤其是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生活秩序,构建公平合理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价值关系的指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依然是我们共同构筑和实现中国梦坚定不移的价值准则和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如何被大众认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为历史服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为最高价值追求,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理论与实践旨归,对大众而言,其价值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由于历史及其运动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大众在历史活动中各自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其价值关系的复杂性、具体性,使得身处不同复杂关系中的具体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认同,并不是一个直接、同质的简单问题。或者说,并不是一个有没有价值、价值或大或小的简单直接的判断,和大众直接能够从中获得某种满足的问题,而是涉及对社会公共生活及其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调整改造的真理指导和价值取向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而不是属于个别性的局部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哲学本身所具有的真理与价值,同具体科学、生活经验的真理与价值同大众的不同关系问题。如果说生活经验真理直接同大众的特定需要满足相关,是最易于获得认可传承的个别性真理;同时,也是最无超越性、批判性的真理,最易于使人陷入“就事论事”的经验主义泥潭而目光短浅,从而其价值性也相当有限。具体科学所揭示的真理属于工具理性真理,对其掌握运用能够比较直接地为大众带来功利性利益和物质性满足,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同与接受掌握和自觉运用;同时也是在特定领域内部的深化与超越,其价值性也有其领域的局限。而哲学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整个社会历史的真理,不仅不排斥经验真理和具体科学真理,即不排斥工具理性,而且在其基础上具有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眼界和人类进步解放的价值取向,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理性;而且哲学是对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有机整体及其矛盾运动,即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进程问题及其本质进行的抽象和概括,其抽象和概括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价值覆盖也达到了最高程度。如果说各门具体科学只是揭示某类客观对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条件、趋势和规律,那么哲学不仅揭示整个人类世界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条件、趋势和规律,还要对其对于人生存发展的关系、意义进行评价、反思与批判、超越。这样的眼界、境界和价值取向,所反思、批判、超越和追求的人类价值目标和理想,往往又是超乎普通大众个体的眼界、境界和追求的,致使其并不易直接自动向大众彰显,为大众直接运用,却又同具体的大众个体价值追求与实现程度息息相关。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大众的关系,相比具体的生活经验、具体科学同大众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这种复杂关系,又通过社会复杂的有机系统,主体人不同的职业分工、社会责任担当及主观能动性趋向得到某种体现。
现代社会系统的运行越来越复杂,大众主体的分工职责也越来越多样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认同随着社会身份的差异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处境、教育背景、抱负志向不同,职业领域、岗位职责以及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不同,导致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和价值关系的距离不同,认知掌握和运用践行的客观机会以及主动性、自觉性不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在大众中的认同程度以及趋向程度、自觉程度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在公共领域中供职的那部分大众,即党政军等机构中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职员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距离相对较近,而私企、外企等从业人员则相对较远。当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人们更多地推向工具理性的认同和掌握,而社会主义则要求人们必须趋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性。而这种博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必须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期,本身就是十分艰难和曲折的。不可能要求一个个私企老板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但必须要求公共领域从业者的党员干部必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这样,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意识形态中更具体的、更鲜明、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思想文化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化作更加具体的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行业性、地域性的发展目标、价值目标,带领大众在各司其职、各美其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至关系和谐、美美与共。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认同,首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于作为解决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重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问题的根本思想智慧,化作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具体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化作不同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使大众在共同的奋斗中得到成长发展,在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中有效实现各自的价值。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独立目标,使大众经过浴血奋战根本摆脱了外族的侵略凌辱;解放战争时期的建国目标,使大众从此当家做主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生产力目标、“三步走”目标,使大众摆脱了物质资料的匮乏而开始走向富裕;“十六大”以来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使大众的生产实践方式、社会利益关系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越来越接近实现成真;等等。以上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化作一个个鲜明的时代任务和奋斗目标,使中国人民在追求一个个时代目标中不断实现自身的现实利益和发展梦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融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智慧头脑。
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大众认同,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和一次性过程,需要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不断加以具体的展开和推进。首先需要在公共治理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方向,通过对大众面临的共同的根本性问题的不断破解,在共同价值的阶段性追求中,不断创造能够使各类大众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的社会秩序环境和思想文化氛围,并且引领大众不断超越各自价值追求的狭隘性、局限性,提升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协同性;其次是理论内容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围绕大众的现实利益实现具体化的转变,即理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理想追求和思想需要,不断为大众破解思想困惑,为追求新的理想开辟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努力成为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否则容易因为远离大众而被大众所冷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