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着这样那样的价值认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非是不能解决的。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价值追求,同人类历史总体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是符合人民大众意志的。二是人类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这些价值冲突,破解价值认同问题。包括调整分配制度等来均衡多元化价值需求。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
(一)发展机制建设
价值关系的核心还是利益关系。而从现实生活看,作为价值主体的大众,其利益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大众需求的无限性同社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无疑是大众达成价值认同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完善发展机制建设,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发展,来满足人民大众多样化的价值需求。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价值冲突,破解价值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如何扩大社会资源总量,丰富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尽可能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则应该是首要问题。就当下的中国而言,就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机制建设
引导机制建设,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价值评价体系、价值位阶体系,引导人们自觉地做出理性的价值选择。
首先,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价体系,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评价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要能“惩恶扬善”,能让真正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得到赞扬,给人们以荣誉感和认同感,这样大众才有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和激情,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制止党员干部破坏马克思主义形象的事情发生,抵制一切消极的价值观念,抵制只知利益、罔顾正义的价值观念,抵制将道德和信仰抛掷脑后的道德沦丧行为。
其次,建立价值位阶体系。可以借鉴法律价值位阶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的价值观念,以及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的分级排序,明确各种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所处的效力和等级,高位阶的价值优先于低位阶的价值。这样,当各种价值发生冲突时,给人们可以遵循的明确的价值选择次序。
(三)协调机制建设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多样的,多元性的价值选择必然存在。这就要求协调和平衡现实社会存在的多元化价值需求,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的价值冲突,协调好各种价值关系,营造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协调机制。“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形成全社会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价值关系,形成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协调机制。
(四)信誉机制建设
所谓信誉机制,简单地讲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使信仰、认同、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获得利益,“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其实也是一种引导机制,让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人获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才能让信仰、认同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观念的人更有激情和动力,才能带动更多人来信仰并认同这种价值观。反之如果信仰、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人得不到利益,甚至自身利益都无法保障的话,那么这种价值观念肯定无法给大众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老年人跌倒无人敢扶、见义勇为无人敢做等道德滑坡现象,深层次的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信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信誉保障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如设立见义勇为奖;保障机制,如烈士抚恤金的设立;补偿机制,如对拆迁的等价补偿等。例如,最近北京大学明确提出学生扶老人遭诈,校方一定支持学生,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信誉机制。
(五)规范机制建设
建立行为规范机制,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贯彻、渗透到国家公共生活秩序的构建之中,转化为社会生活实践各个方面的规范,通过法律的、国家的强制力量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规范。这种规范机制既要能扬善,也要能惩恶,对形形色色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危害人民大众利益的行为,给予严惩,使大众的行为得到有效规制和规范,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自我约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民大众的利益得到有序的实现和有效的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价值认同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认同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满足大众的思想需要,成为大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大众提升自身境界的自觉追求;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念的认同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能否成为大众认可和追求的超越性、社会性的共同价值观念,而为大众所接受。这一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层面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解读,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传播方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存在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由此引起的人们认识和取向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
要解决价值认同问题,需要重视以下方面。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构建,使其中国化、时代化、通俗化、民族化,更加关注大众生活与实践,立足大众、面向大众,充分发挥服务大众、引领大众、提升大众的职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取向在大众的实践中得到弘扬并最终惠及大众;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实践中营造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氛围,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水平,在国家治理中,体现人民大众的价值主体,教育和引导大众自觉接受、认同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取向。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尤为重要,对普通大众起着示范、表率作用;应努力把大众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统一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念上来,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注释】
[1]王恒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2).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3]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2.
[5]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J].河北学刊,2008(03).
[6]邱柏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05).
[7]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04).
[8]牟成文.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2(02).
[9]任阿娟,张仲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必然及其着力点[J].理论建设,2012(04).
[10]张曙光.价值五题[J].新华文摘,2010(16).
[1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3.
[12]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7.
[13]俞吾金.如何理解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观念[J].哲学动态,2011(0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5]孙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97.
[17]韩静.我国私有财产权完善的法理学思考[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1.
[18]魏迎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D].兰州:兰州大学,2009.
[19]刘伟.如何培育学员积极的价值观[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20]姜锡润.新世纪的价值冲突和人文精神——“中国第六届价值哲学暨中韩第一届价值哲学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2(10).
[21]江传月.对国内价值冲突研究的几点意见[J].理论界,2005(01).
[22]叶莉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认同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1).
[23]任阿娟,张仲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必然及其着力点[J].理论建设,2012(04).
[24]杨楹,卢坤.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2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29][德]麦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50.
[30][英]布莱恩·麦基.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M].周穗明,翁寒松,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4.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33]同上书:219-220.
[34][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2.
[35][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
[36]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N].光明日报,2014-11-24(16).
[37]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68、173.
[38]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N].光明日报,2014-11-24(16).
[39]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74.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4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
[4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44]李景源,孙伟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04).
[45]李景源,孙伟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04).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126.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51]吕世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04).
[5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
[53]任阿娟,张仲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必然及其着力点[J].理论建设,2012(04).
[54]李晓偲,樊勇.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J].红旗文稿,2009(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