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俗的强大物欲冲动面前出现被边缘化的倾向。面对全球化、网络化和社会转型的现实境遇,通过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以科学、合理、有效地表达、理解,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与解释增强其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问题提出

理论的研究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各种思潮涌现,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指导作用被消解、影响范围被削减、主导地位被动摇的边缘化挑战。

第一,全球化境遇下西方意识形态强势渗透。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大特征。作为经济、技术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全球化并非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客观历史的进程,它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不断扩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的过程,即“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国际化”过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西方国家在调整其全球化意识形态的“扩张”手段和方法,一方面依靠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借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力渲染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等是国际竞争的主流,并不断提出、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文明冲突论”“社会趋同论”等论调。这些理论和思潮,在经济上,主张全面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私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要求三权分立;在思想上,推崇西方资产阶级抽象的自由、公正和人权观念,主张多元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这些论调煽动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信任情绪,动摇着我们的共同理想信念,从而对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冲击。

第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但是,这些丰富和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上面。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这只是满足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需要,而没有很好地满足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关键问题是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关键问题是对民众的吸引力。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的正确指导,但往往不太重视马克思主义对群众个体的吸引力建设,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引力的下降。[2]吸引力下降就在于我们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回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新问题,不能真正解释各种现象中的深层理论问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第三,社会转型期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当下中国正处于深刻、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过渡。在转型期,深刻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在科学技术和人类功利追求的双重挤压下,工具理性一直处于优先地位,经济建设中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使得理性由解放的工具异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被边缘化的倾向因工具理性的膨胀而日益显现。金钱物质利益由原先个别人的原始冲动普遍化为社会性控制力,这一控制力又因为市场经济所难以避免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日益成为民众的价值选择。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拜物教”在中国依然存在,并有加强趋势,“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只有孤独的我在徘徊”[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俗的强大物欲冲动面前出现被边缘化的倾向。

因此,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怎样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不仅关系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更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基于此,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与凝聚力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时,导师鼓励、指导我对新时期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吸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作者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吸引力问题,并对何谓吸引力、为何要增强吸引力以及在全球化等境遇下怎样增强吸引力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很幸运,我主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研究》于2010年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这为做好此选题研究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将理论的吸引力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纳入到社会科学研究视野,一方面深化了对理论本身的研究,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要求。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以吸引力为切入点,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及宣传教育有效性等内容研究,必将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有利于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指明的那样:“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因此,加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概念、构成及尺度进行结构式解析,不仅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基本问题,而且还为大众化的实践提供了学理依据,使大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三)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面对全球化、网络化和社会转型的现实境遇,通过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以科学、合理、有效地表达、理解,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与解释增强其战斗力和凝聚力。只有不断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接受度和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