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内容
本书以问题导向式的研究范式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问题进行总体性探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书的选题原因及意义、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思路、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等进行说明。
第一章,概念与尺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认识论域。首先,阐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提出进行历史考证,界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廓清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其次,以不同的语境,即以日常话语和马克思主义话语两种语境对吸引力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概念进行了阐释,深入探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构成要素、评价尺度。
第二章,依据与诉求: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必要性探究。这一章从理论发展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需要的必然性两个层面来探究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必要性。
第四章,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现状考察。本部分从吸引力的现实彰显和一定程度式微两个方面,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
第五章,制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因素分析。本部分将多维度地探究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因素。
第六章,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路径选择。基于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本部分从推进理论创新、转变教育宣传方式、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等方面对怎样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进行多维探索。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概括本书的主要结论,进一步指出本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创新之处
(一)研究角度的创新
学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涵、结构、功能的研究。这些研究无疑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以吸引力为突破口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内化为人们行为自觉的问题是本研究一大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1.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核心概念的解析
作者从马克思主义语境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概念进行阐释,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意指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出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时代性,以及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规范、策略目标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的一种能够使其认同并自觉地遵循和实践的力量。它是由理论的彻底性与科学性,指导实践的实效性,表达方式的大众性,传播主体的示范性等构成。
2.多维度探讨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路径
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路径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可创新之处。作者认为,理论的吸引力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与时俱进的。因此,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的任务时刻存在着,并根据时代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相应有效措施。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力争创新。本书不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辩证方法,也借鉴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朱兆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4):18.
[3]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5]杨菲蓉,江传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
[6]秋石.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求是,2002(4):12-16.
[7]王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43.
[8]王天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J].求是,2003(24):18-21.
[9]谭培文,汤志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界域的哲学厘定[J].学术研究,2006(3):28-32.
[10]常宝红,赵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探索,2006(3):22-23.
[11]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39-43.
[12]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1):39-43.
[13]贾乐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结构[J].理论学刊,2008(12):17-20.
[14]李庆华,马建青.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统一性和历史统一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71-74.
[15]徐奉臻.三十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诸理论之内在逻辑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88-91.
[16]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J].学海,2008(3):5-10.
[17]陶富源.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当代西方学术界一瞥[J].高校理论战线,1993(3):30-34.
[18]陶富源.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当代西方学术界一瞥[J].高校理论战线,1993(3):30-34.
[19]黄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J].学海,2008(3):5-10.
[20]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7-25.
[21]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353-357.
[22]张翔,等.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当代思潮,2000(4):49-56.
[2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J].学术研究,2003(11):30-32.
[24]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3(1):4-6.
[25]梁周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和面临的重要任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17-18.
[26]汪国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8-40.
[27]刘长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4):6-7.
[28]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65.
[2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64-371.
[30]孟浩明.关于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战略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47-50.
[31]余源培,等.开放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2):5.
[32]张静,周三胜.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6):61-65.
[33]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67-69.
[34]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61-162.
[35]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61-162.
[36]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61-162.
[37]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162-163.
[38]成龙.试评国外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观点[J].岭南学刊,2006(3):23-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