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近平的生态哲学思想

习近平的生态哲学思想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的生态哲学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本性、系统性和辩证性是他的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是他这一时期生态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个思想主要是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期间形成的。

鲁本录

内容提要:习近平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他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对生态问题长期思考得出的理论成果。他的生态哲学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本性、系统性和辩证性是他的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特色。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人本性;辩证性;系统性

作者:鲁本录,中国计量学院

一、前言

柏拉图曾经说过,只有哲学家才有资格做国王,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执政者,原因是凭着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拥有的智慧。诚然,如果按照柏拉图的理论去做,那么确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幸事。但是,实际上,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并且能够应用到治国理念中去,那就是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幸事。习近平同志在执政治国的过程中有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这些论述映射着一定的哲学思想和诉求,他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有机联系,反映了生态保护和人类文明兴衰的本质联系。他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述,蕴涵着强烈的民本思想和人文理念,他还运用系统论思想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认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他也运用系统思维来解决山水林湖田的系统发展问题,认为要统筹管理,辩证分析,它们同处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系统梳理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当前生态问题的研究,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同志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这体现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些论述成为他关于治国理念的重要内容。系统梳理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正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成为指导我们搞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思想武器。

1.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大约是从1982年习近平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到1990年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表述是这一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展现,这是他三十多年前朴素的生态思想,简洁、鲜明和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表达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深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思想。1983年针对正定“高产穷县”面貌的现状,习近平同志结合县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转变种植观念,提高农业技术,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正定经济结构单一,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和建立良性循环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在他的主持下,正定县委于1985年制订《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简称《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规划》明确提出正定县在20世纪末以前环保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防止新污染发生,治理现有污染源。具体办法包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禁止生态平衡破坏。慎重安排水源开采,缓和水位下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乱伐树木。严防新污染发生,新上工业项目如果污染严重又无治理措施的坚决不上。建设前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方可设计施工。在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他提出要利用技术开展节能活动,要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干净能源。重视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开发利用原来不能使用的资源,或者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等。

在这期间,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要协调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利益,这一思想在他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充分展现出来。在宁德,闽东地区存在沿海与山区双重经济形态的实情,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让当地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是,他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的协调。他还借用群众的话“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来阐释良好生态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处也暗含着他后来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

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关注的焦点是自然生态系统,着重强调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他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止境掠夺和一味征服的功利主义态度,强调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同时要协调经济、生态、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利益,实现人、自然、社会这一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初步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大约是从1990年习近平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到2007年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是他这一时期生态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个思想主要是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期间形成的。在浙江工作期间,8次到丽水调研,每次都强调生态保护问题。2002年11月25日,他第一次到丽水调研就要求:“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2006年,他到丽水调研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2006年7月29日,他在丽水调研时进一步强调:“欠发达地区的最大资源就是生态资源,一定要守住这个‘金饭碗’,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你们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此期间,习近平同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许多重要论述,其中强调要着重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深刻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更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文明的根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认为我们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利益,要把当代人的发展利益和后代人的发展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指出: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习近平准确把握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要善待自然,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他认为我们要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如果我们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我们。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尖锐批评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强调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看GDP,又要绿色GDP。他指出: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习近平积极推动浙江的生态省建设,他强调: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指出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这一阶段,习近平同志关注的视角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逐渐转移到从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上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从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上论述生态文明,强调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发展,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要及早恢复;要改变旧的政绩观,树立绿色政绩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确立生态发展优先的价值观,从制度层面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良性循环与发展,从生态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在知与行两个方面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3.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大约是从2007年习近平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至今。此阶段是他的生态哲学思想全面展开、深入发展与不断成熟的时期。他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阐述了中国发展生态文明的思路和方针政策,我们可以概括为:“一种理念、两个国策、三种发展模式、四个转变、五种建设。”“一种理念”是指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此理念为核心创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推进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良性发展。由此,我们要贯彻“两个基本国策”,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就必须有新的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改变目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不良空间格局,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五种建设”同步推进,即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在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始终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态。他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对水土、林业资源等各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二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强化制度的约束作用。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三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不能以GDP论英雄。他强调: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制度层面,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切实改变土地、水、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浪费现象;要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从制度上促进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

三、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它的理论渊源,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最一般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哲学基础、哲学前提。只要人们理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使用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立场、基础、前提和出发点,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工具。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哲学理论。

1.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种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视角思考生态自然、经济和人类关系的观点,内涵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方法论思想。中国古代就具有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先秦时期,就有哲人结合庄子“顺天”与荀子“制天”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质就是将天、地、人作为和谐的整体来看待,既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人类活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形成“人类-自然”二者合一的复合型生态良性循环互动的关系。此外,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参”、“元气论”等思想都是从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来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系统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这种朴素的系统生态观、辩证生态观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来源和理论基础。

习近平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这体现了他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契合了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朴素自然观: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可归为两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适当加以改造与引导;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例如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娄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为不违背农作物耕种的时节,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就会粮谷满仓,获得丰收。《吕氏春秋》里面从反面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意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就会耗尽。相近的典故还包括“焚林而猎”等。

2.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习近平认为要想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自身的和解”[1]。马恩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这一思想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友好关系与有机联系,要解决好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主动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实现集约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和解。当然,这里的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人类自身和解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习近平也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其实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自身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社会基础、制度基础。其实人与自然的矛盾归结起来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试想当今世界展开的能源战、资源战就是这种矛盾,解决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也就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习近平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一些思想,这些思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产物,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的特色。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人也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与受动的存在,“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才能真正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鲜明地指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紧密关系,也蕴藏着生态生产力的重大思想。在马恩看来,生产力包括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它是人类文明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生产力还为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大量的劳动资料资源和生活资料资源,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富源。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后来他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暗含着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他认为如果生态环境恶化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实现和发展,因此,要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让生态休养生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最坚实的生态生产力基础。

四、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1.人本性

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年12月,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指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习近平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他指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速度的发展,还包括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不代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人本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表明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他心中时刻装着民生问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解决他们实实在在的困难,诸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饮用水、安全的商品等,他指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事实上,把人们的现实需求放在首位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期做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2.系统性

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为此,他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此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2013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他以系统论思想来看待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它们同处于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每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实现这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统筹各种自然生态要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方式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但并非所有联系都可以称为系统,只有那些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且造成新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在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森林是处在顶层的生态系统,对土、山、水、田、人的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树木通过吸进二氧化碳,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树木又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蓄水等作用,与其他要素之间有着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他各要素之间同样有着类似的交换,因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习近平用“命脉”一词把山水林田湖紧密联系起来,把它们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他的系统论思维特点,深刻揭示了这个生命共同体的本质联系和坚持统筹治理、系统治理的特殊重要性。习近平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从生态观和方法论角度提出了治理自然生态系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是解决我国复杂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认为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有科学和系统的视野。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他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其实,综合治理的方法就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论思想,它要求把整个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大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组成整个大系统的小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3.辩证性

习近平提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从我们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独具匠心地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上述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2008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两座山”的问题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既要解决发展不够的问题,又要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既要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强调绿色内涵深;既要高度重视转型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安全发展。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不能不顾子孙后代,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竭泽而渔;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反对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短期行为。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精辟论断,深刻论述了生态与生产力的重大关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生态也是生产力,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在生产力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一部生态变迁史,就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演变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给人类文明发展创造基本条件;掠夺自然、违背自然、破坏生态,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人类发展史清晰地表明人类文明都发源于生态适中的地域。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消亡湮灭,皆因环境恶化所致,如楼兰古国等。所以,楼兰古国的消逝、巴比伦文明的衰落等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习近平着重指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他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面强调了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对不同主体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习近平的生态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他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反思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理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生态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凸显为现时代的根本问题。”[4]习近平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是最根本的因素,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要尊敬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在中国走向“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过程中,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视,他既有宏观层面的思考,又有微观层面的考量。他强调要加强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和法治规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政府要做好监管,不能缺位、不到位,肩负起政府应有的职责,搞好宏观调控;微观层面的思考如:他讲到山水林湖田的建设要统筹安排,缺水是因为缺少“蓄水池”,要加强林业建设,要治理好沙漠等等。他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谈到了如何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政府要重视生态保护,不以GDP论成败;企业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做到积极参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个人层面要重视生态保护,做个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所以,每个层面的主体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成为一个新型的生态文明国家。

参考文献

[1][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文韬,佩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陈学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走出两难境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李国兴,魏成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维向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3).

[4]杜秀娟、陈凡.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

[5]张进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前提[J].实事求是,2009(5).

[6]方岩.生态哲学及其后现代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1(3).

[7]张秀芹.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4(1).

[8]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5(5).

[9]郭芙蓉,蒋洪林.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生态理念转变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16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

[4]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