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丰
内容提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诸多因素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高度重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媒介和载体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作者:夏朝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基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反映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应深入研究和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新发展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内涵、带来的新机遇,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规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探索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新路径,向广大师生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形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和理论成果的良好氛围,使高校师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过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执政地位、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认同感,进而增强自身的政治定力。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发挥好思想整合、扩大政治认同、规范政治行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解决好高校师生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
二、影响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一直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然而,由于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现实挑战,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依然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消极影响。当前,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诸多因素无一不与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立场态度密切相关。
1.抹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文化多元为借口抹杀不同意识形态在经济、政治制度层面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对于“普世价值”的过度渲染,不同意识形态所固有的阶级属性被虚无化。西方敌对势力在文化交往中嵌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和灵魂作用,弱化和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文化渗透的策略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比较冷漠和排斥,不妄谈革命、不奢谈崇高、不关心政治的观念选择和行为取向在部分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少数高校教师淡忘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疏于对自己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都构成了对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严峻挑战。
2.教育形式缺乏时代性转换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载并传递了作为普遍意义的市场经济形态所特有的平等、自由、竞争、法治、开放等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趋利性,使人们更关注和重视自身的利益,价值选择多元化、行为选择功利化使人们易于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评判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和主体性需求进行时代性转换。然而,随着时代和环境的转换、受教育者特点和需求的变化,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教育工具化色彩浓厚的缺陷被凸显出来,曾经沿袭这一特点的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形式若不与时俱进地调整和转换,将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甚至被排斥的问题更加突出。
3.西方思潮思想的渗透性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媒体手段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新时空。然而,网络在让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同时,西方思潮挟新媒体技术优势传播传递带有非理性、煽动性的意识形态取向,借助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地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学术问题和群众的个别利益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对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在提供高速、便捷、立体的信息资源的同时,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拿破仑的这句话,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人类历史的一个秘密——忽视意识形态的力量,很难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面向精神和心灵的工作,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结合大学生特点,讲好中国故事,让大学生真正懂中国、爱中国,青年大学生才会在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烛照下自信地“接棒”,坚定地走向未来。
1.进一步明确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高校的学术研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绝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和以理服人的方式使真理越辩越明,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能模棱两可。要正确处理研究理论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从实践中汲取养分、拓展视域,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好主渠道作用,继续推动和不断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校各项工作的融合,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使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采用大学生喜爱的话语方式,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及时对热点问题做出有深度的评论和有立场的回应,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认真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要努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2.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境界。意识形态教育要根据不同时代与时俱进地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和转换以顺应时代变化的客观需要。[1]从内容上,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特别需要在理论建设、生活方式和学术话语的建构上发挥引领和整合作用,提高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抵御和消解能力,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应积极改革和完善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一是要注重表达形式的转换。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当由传统表达向当代话语转变,在全球意识、合作意识、共赢意识中深度嵌入意识形态的政党意识、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利用举行重大活动资源,介入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二是要注重宣传方式的改变。需要将党的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将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高度统一起来,客观真实、及时全面地解读改革开放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理论宣传的亲近感、真诚感,增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三是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和社会经验日趋丰富的特点,改革和摒弃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简单的做法,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全方位辐射意识形态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角度引导,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确保大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强化高校师生自觉形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3.高度重视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媒介和载体
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各种媒介和载体。网络的普及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更大的覆盖面、更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传播先进的思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易于散布落后甚至反动的思想,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甚至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互联网是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竞逐的平台,是马克思主义公开公平地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阵地。”[2]在这种情况下,要在高校提高借力新媒体技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水平。要遵循新媒体传播的客观规律,了解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强化关于在新媒体语境下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意识,提高利用新媒体载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认识,高度重视借力新媒体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对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加大人、财、物力投入,着力组织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高、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队伍,针对高校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出理性声音,激发和传递正能量,掌握网络战场话语权,不断增强网络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导向的主动权。要在高校健全借力新媒体技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运行机制,过滤机制旨在弥补新媒体所缺少的传统媒体的过滤程序,加强对即时传播内容的编辑控制。引导机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纠正部分师生面对不良信息源所可能发生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异化。推介机制是加强对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利用,采取目前普遍流行的专题内容推送方式,运用一定传播策略、技巧,设计、制订、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和现实要求。要创新借力新媒体技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举措,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诸如利用校园官方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针对当前高校师生的特点,抓住高校师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采用主题化设计、主流化嵌入、主体化参与的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为主,加强说理引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大学生在多彩的网络文化中感受各种思想的激荡,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升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在理性的思考中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注释】
[1]李小兵.我在,我思——世纪之交的文化与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24.
[2]董丽姣.网络背景下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因素的辩证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4(9):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