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物质

近代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物质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与之相反,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答案的正确性。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 猜测的性质, 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 反对宗教唯心主义,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进步, 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 尽管已经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概括出科学的物质范畴,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总结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 制定出科学的、 完备的哲学物质范畴, 建立起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

一、 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千姿百态、 五光十色的世界。 如此千差万别、 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本原? 如果有, 那么这种共同的本原又是什么? 对此, 不同的哲学派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 世界有着互相平等、 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史上的笛卡尔和当代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波普就是两个代表。 笛卡尔认为, 世界有两个本原——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 平行发展, 上帝把两个 “本原” 或 “实体” 联系起来、 结合起来。 波普则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 “客观物理世界” 是 “世界一”, “主观心理世界” 是 “世界二”, “客观知识世界” 是“世界三”。 这三个世界一经形成, 就是各自 “自主” 的, 它们都是 “同等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 又存在着唯心论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 世界上的事物和理解都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与之相反,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答案的正确性。

然而, “物质” 本身又是什么呢? 对 “物质” 的理解, 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代表了人类对 “物质” 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 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

公元前6世纪, 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 即伊奥尼亚学派, 这个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 泰勒士认为 “水” 是万物的始基, 万物都是由水演化成的, “水” 是西方哲学上第一个物质概念。 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 “无限” 是万物的始基, 它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具体物质, 没有固定的边界, 没有固定的性质和固定的形态, 在它内部蕴藏着一种对立倾向, 能生化一切, “对立物” 就是冷和热、 湿和干等, 由于这些对立物的相互作用, 便产生了世界万物。 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认为, “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一切物体都是空气的变形, 火是稀薄化了的空气, 水是深厚化了的空气。 伊奥尼亚学派物质观的总结者赫拉克利特认为: “火” 是万物的始基。

伊奥尼亚学派的共同观点是: 万物的始基是某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 万物就是这种原物质的各种变形, 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但它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与具体物质混同起来了, 没有达到科学的抽象, 也缺乏科学论证。

中国古代 “五行说”、 “阴阳说” 和 “八卦说”, 也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 同样具有朴素的性质。 “五行” 在西周初期就已出现, “五行” 就是金、 木、 水、火、 土, 战国时期 “五行说” 颇为流行, 并出现了 “五行相生相胜” 的原理, 即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水胜火、 火胜金、 金胜木、 木胜土、 土胜水”等, 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因素。 而 “阴阳说” 中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曝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 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 “八卦说” 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这八种东西是天 (亁)、 地 (坤)、雷 (震)、 风 (巽)、 水 (坎)、 火 (离)、 山 (艮)、 泽 (兑), 两两分别组合, 就构成了64卦384爻。 中国古代根据卦相解释世界的多样性。

(二)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示, 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原子。 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 人们认为, 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 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 也不能相互转化。 原子的属性, 如质量不变、 广延性、 不可分性, 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此为根据, 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照搬到哲学中来,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是原子, 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 猜测的性质, 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 反对宗教唯心主义,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进步, 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但是,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想, 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 首先是它的机械性, 它把物质世界都看作机械运动,霍布斯认为人就像一架机器, 心脏就像上足的发条, 神经是游丝, 关节是齿轮, 等等。 其次是它的形而上学性, 它认为原子是不变的, 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 最后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 因此,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 又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早在19世纪80年代, 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 “实物、 物质无不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1]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不等于某一具体的事物, 正像我们只能吃这个樱桃、 那个梨子, 但不能吃抽象的樱桃和梨子一样。 在这里, 恩格斯针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指出了物质和各种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物质就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抽象舍弃了物质的个别, 而保留了物质的一般。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 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物理学上发现了某些元素放射现象, 原子已经不是宇宙万物最小的 “砖块” 了。 电子被发现了, 放射分裂和原子变形也被发现了, 过去是 “轮廓模糊”, 是无结构的原子, 现在内部结构变得极其复杂了。 它有原子核以及围绕原子核转动的电子, 电子质量会随着它们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伟大的发现不仅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 而且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 不可分性、 质量不变等观念, 也使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作出了 “原子非物质化” 的错误结论。 它们对物理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物理学规律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并且也使唯心主义有了可乘之机。 唯心主义者歪曲了物理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 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困难,大叫 “物质消失了”、 “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不少自然科学家动摇了唯物主义的信念, 在世界观上迷失了方向。 其实物质并没有消失, 科学的新发现只是冲破了人们以前认识物质所达到的界限。

列宁在深刻概括新的科学成就和总结人类社会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在批判 “原子非物质化”、 “物质消失了” 的错误观点时, 给 “物质” 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2]

他对于物质的这一定义是对恩格斯物质定义的深化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了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 但未对这一共性作具体说明, 列宁则明确地指出了这一共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并认为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 现象和过程, 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同时还指出, 物质是可以被人的感觉所感知的, 也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就深刻地概括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把对物质概念的规定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 集中反映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 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对关系来定义的。 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 规定物质,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根本之点。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 而且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 只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 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实质。 这个定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 根源性, 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派生性, 肯定了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即物质, 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时还表明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只有在本原问题的范围内才是绝对的, 超出这一范围, 二者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因为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 是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的。

2. 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是客观实在, 但同时它又是人们认识的对象, 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被感知,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这就是说, 人们能够通过意识去把握物质,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世界的现象, 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 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 它们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 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 根本不存在不可以认识的东西。

3. 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 历史的物质观,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把它归结为某些永恒不变的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 因而经不起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 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别、 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 “客观实在” 作为物质的共性, 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 “客观实在” 这一物质的 “永恒特性”,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 机械性和自我封闭性。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确立, 为科学地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在统一性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二元论、 多元论、 唯心论和旧唯物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 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虽然在自然观和认识论上坚持了物质一元论, 但在历史观问题上常常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仅是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而且是社会与自然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世界上除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之外, 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 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 变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虽然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但是由于它们的直观猜测性和形而上学性质, 把世界的统一理解为机械的、 呆板的统一, 把丰富多样、 生机盎然的世界理解为单调的、 僵死的, 有的至多只是外表的差异、 量的增减和机械的变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与之相反, 强调世界是物质存在多样性、 变动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二、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都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这块基石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生命力, 关键在于作为它的基石的物质范畴能否经得起现代科学的检验和现代唯心主义的攻击。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已为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证实、 丰富、 深化和发展。 过去由于实践水平的低下和科学的不发展, 唯心主义利用人们对自然、 生命和人类的本质缺乏了解, 宣扬 “天上世界” 和 “地上世界” 的对立、 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对立、 自然和人类的对立, 以兜售“天国论”、 “活力论” 和 “神创论”, 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后来的天文学、 天体物理学、 化学的发展, 粉碎了 “天国” 和 “尘世” 对立的神话, 证明一切天体与地球上的物体一样, 有着共同的物质属性和化学构成, 遵循着共同的物质运动规律。 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 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根据星云假说,恒星是由星际弥漫物质聚集成的星云, 通过自身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而产生的。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又进一步驳倒了企图把 “微观世界” 与 “宏观世界” 对立起来, 宣扬微观粒子 “有自由意志” 的观点, 揭示了微观世界虽然不遵循动力学规律, 但仍然遵循统计规律。 生物学特别是细胞学说、 生物化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也驳倒了神秘的生命 “活力论”,证实了生命是由非生物转化而来的, 生命以核酸和蛋白体为基础, 植物和动物都是以细胞作为解剖学和生物学上的基本单位。 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 使人们由非生物向生命转化的奥秘大大前进了一步。 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作用理论, 以及人类学、 生理学、 心理学、 社会学、 生态学等的发展, 则进一步驱散了人类 “神创论” 的迷雾, 填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鸿沟, 证明了人类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 社会与自然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之中。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现代科学证明, 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有多样性, 又具有同源性,我们的世界从基本粒子的 “夸克” 到 “总星系”、 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 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 这些多样性的形态都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它们如同 “大爆炸” 宇宙学所证明的, 都同源于物质本身。

可见,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同科学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将不断用科学的新事实、 新结论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内容。 自然科学的任何发展, 都是对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性的新的证实。 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根植在科学的土壤之中, 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点击

“水火” 之争使地质学钻进死胡同

在地质学的发展史上, 在赖尔的渐变论提出之前, 对地壳表面的概貌及地壳构造的情况, 已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 但追根究底, 基本上是水成说与火成说两大派。 这两派虽然分别以 “水成” 或者 “火成”作用来解释地壳某一部分岩石的形成过程, 但仍对人类认清地壳物质的起因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两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和 《圣经》 的创世说联系在一起, 把地质学引进了死胡同。

早在1695年, 英国医生伍德沃德就提出了水成论, 并把这个观点同 《圣经》 “创世说” 中的 “洪水”联系在一起, 说现今地球表层的地质结构, 是在 “洪水发生的时候, 整个越陷越深都被破碎而溶解了, 而地层像泥浆水沉积的泥土那样, 从这种混杂溶液里堆积下来”。 至于不同地层中的不同生物化石, 他则牵强地说是重者下沉、 轻者上浮的结果。 他用了比较多的材料论述了这个问题, 影响颇大, 历来被视为水成说的开山祖师。 把水成说推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是18世纪的德国矿物学家魏尔纳及其门徒。 魏尔纳对他的家乡萨克森地区矿石中所含的矿物进行过较细致的研究, 发现这个地方的一些地层都和水的沉积作用有关, 便 “以管窥天”, 武断地认为地球的整个表面, 世界上所有的山脉都和他家乡的情况一样, 最初都是一片海洋, 被溶解在海洋里的各种矿物质, 最先沉淀为花岗岩和结晶岩等 “原始岩层”, 沉积岩则不过是“原始岩层” 由于海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 欧洲地质学界几乎被以魏尔纳为代表的水成说所统治。

正当伍德沃德的水成说逐渐蔓延开来的时候, 意大利威尼斯修道院院长莫罗提出火山强烈爆发形成的地壳纯粹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所造成, 并用人们熟悉的阿尔卑斯山脉断层和地层移位来论证他的学说。 但是, 和伍德沃德一样, 他也将火成说和 《圣经》 “创世说” 联系在一起。 据说在上帝创世的第三天, 地球上还到处是由同样深度的淡水包裹着, 到上帝愿意使陆地出现的时候, 火山喷发了。 海底不平坦的岩石随着火山的喷发升出海面, 形成山脉, 金属和盐类也是从岩石裂隙中冒出来的。 水成说和火成说一样, 都把各自看到的一点零碎现象甚至假象当作地球变化的全貌。 水成派断言, 地球上所有变化的基础是地球外力(风、 水、 冰、 海) 的活动结果, 而外力原动力则是上帝。 火成派则把地壳的一切变迁以及矿体的形成,全归于火山、 地震的作用, 火山、 地震的动因也是上帝。 两派为此还在英国爱丁堡地区发生了一次武斗。正当水、 火两派 “吵骂” 钻进了死胡同的时候, 法国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居维叶用上帝的多次创造代替了水、 火两派认为的一次创造, 极力鼓吹反动的灾害论。 只是当赖尔的渐变论提出以后, 才把上帝从地质学中驱逐出去, 地质学才迅速发展起来。 赖尔做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他说, 假如有一个在北冰洋荒野中睡着的哲学家, 被一种像神话里所描写的魔力搬到热带山谷中, 当他醒来的时候, 可能发现在周围有许多羽毛华丽的鸟类, 以及造物主在这里让他选择许多动植物, 他会以为自己在做梦。 如果一个地质学家在相同的幻觉下形成他的学说, 就不能希望他作出比梦幻里得到的观念更为合理的推论。

赖尔渐变论的提出, 是地质学理论上的一次飞跃。 它从理论和方法上都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较之以前的任何理论更为完整、 系统和严密, 完成了地质学上的一次革命。 对此恩格斯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只有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 因为他将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 代替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思考与讨论】

1. “水火之争” 为什么使地质学的发展钻进了死胡同? 唯心主义对于科学的发展有何阻碍作用?

2. 赖尔为什么能够发展出正确的理论, 推动地质学的发展?

3. 结合以上案例, 谈谈你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能促进科学发展作用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