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偶然性是不确定的东西, 它可能出现, 又可能不出现, 可能这样出现, 又可能那样出现。 所以,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 一定要经历一个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 因此, 可能性和现实性这对范畴, 比前面所讲过的各种范畴更深刻、 更全面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在发展中的联系。
一、 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含义
(一) 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具有必然性的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它作为哲学范畴, 并不是简单地、 凝固地确认个别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 而是对相互联系、 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综合。 它处于不断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中。 从纵向来看, 今天的现实, 在昨天曾经是不现实的, 到将来又会变为不现实。 今天的现实是昨天现实的结果, 又是将来现实产生的原因。 从横向看, 任何个别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同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中。 所以, 现实性体现着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纵横两方面的整体联系。
把握现实性这个范畴, 还要注意它同必然性之间的联系。 现存事物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具有必然性, 合乎历史发展要求的、 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事物; 另一类是不具有必然性的、 正在衰亡的事物。 现实性同必然性具有内在的联系, 只有在发展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事物, 只要它是符合规律的, 它就迟早会变为现实; 而目前具有现实性的事物, 只要它丧失了继续存在的必然性, 迟早会变为不现实的。 由于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 因此, 在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 都要受到偶然性的影响, 也无法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干扰。
(二) 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中包含的潜在的、 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这些趋势的客观根据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一切存在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决定它总是要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变成别的事物。 当这种转化还没有实现时, 它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即可能性。 由于这种趋势是有其内在依据的, 因此,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它就能够转化为现实。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可能, 在一定条件下, 只有一种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从而排斥其他可能转化为现实。 因此, 可能性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 它也许会变为现实, 也许不会变为现实。
可能性是个复杂的范畴, 要把握这个范畴, 必须进一步对它做质和量的分析。
1. 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那种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内在客观根据的东西,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转化为现实, 就不是可能性, 而是不可能性。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在现实中有无其出现和产生的客观依据。 例如根据生物体新陈代新的规律, 人的延年益寿是可能的, 但长生不死则是不可能的。 正确区别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是人们自觉实践的前提。 在实践中, 如果把可能当作不可能, 能够做好的事不努力去做,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 如果把不可能当作可能,硬要去办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就会犯冒险错误。
2. 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 因而是目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非现实的可能性则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 但根据尚未展开, 尚不具备必要条件, 只有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以实现。 区分这两种可能性的重要意义在于, 在实践中, 我们既不能把那些目前应该办到也可以办的事情推到遥远的将来, 也不能把只在将来才有可能办到的事情勉强地提到当前的议事日程上来。 否则, 就会犯右的或 “左” 的错误。
3. 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对于现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一定要区分有利的可能和不利的可能。 为什么事物的发展出现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 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内部矛盾, 其矛盾双方代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发展趋势, 而这两种趋势又是由互相对立的外部条件分别支持着的。 因此, 在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但是,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 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具有远大前途的可能性终将得到实现, 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可能性最终会被克服。 从这个意义上说, 最终的可能性只有一种, 即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可能性。 这样的可能性也就是尚未实现的必然性。 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我们在实践中, 能够准备最坏的可能, 争取最好的可能, 从最坏处着眼, 向最好处努力,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 要把握可能性的量, 即或然性
上述三点: 可能和不可能、 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 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是对可能性进行质的分析。 现实的可能性除质的方面以外, 还有它的量的方面, 这就是可能性之大小, 也就是可能性的程度。 对此, 我们必须在掌握充分根据的基础上, 对可能性做出量的分析。 或然率就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它指所要测定的事件的数目和全部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 测定或然率的方法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在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 在农业生产上, 下种应当知道发芽率, 也就是可能发芽的种子在全部种子中的比率。 如果发芽率只有80%, 需要80斤发芽的种子的话, 就得准备100斤, 因为还有20斤不能发芽。 下种前的这种发芽实验, 就是测定或然率。
二、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 对立的表现
可能和现实是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 可能还不是现实, 现实已不再是可能。 现实作为现在的客观实在, 作为各种联系的综合, 它着眼于 “现在”, 标示着事物的当前的状况; 可能作为事物的潜在趋势, 着眼于 “未来”, 标示着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 可能和现实具有质的区别, 绝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二) 统一的表现
可能和现实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现实离不开可能, 可能离不开现实; 现实是实现了的可能, 可能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诸如 “海底捞月” 一类荒诞无稽的神话, 之所以在客观世界中永远找不到, 而只能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 是由于它在现实中没有任何根据。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作为现存的各种联系的综合, 它是现实的, 是目前的客观实在, 但同时它又潜在着未来的趋向, 包含着发展的可能性。 例如, 社会主义是一种现实, 但它又包含着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说, 可能和现实二者有内在的联系, 不可分割。
2. 在一定条件下,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从上述可能和现实的内在联系中, 就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能转化为现实, 现实又包含着新的可能, 新的可能又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新的现实, 这就是客观事物川流不息的无限发展过程。 把握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1) 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昏, 任何矛盾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包含着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根据。 但是,只要转化还没有完成, 其他事物的出现终究还只是一种可能性。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经过对立面的斗争, 矛盾一方克服了另一方, 引起了原有统一的分解和新的统一的建立, 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现实。 由于新的现实事物又包含着新的矛盾, 所以同样孕育着新的可能性,它在矛盾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又转化为更新的现实。 客观事物就是这样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地实现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例如, 生物有机体内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 决定了一种生物有变为另一种生物的可能性,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特定的变异性克服了某一种生物原有的遗传保守性, 新物体的产生才能由可能性变为现实。
(2) 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 需要一定的条件, 其中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无论是社会活动, 还是人所能干预的自然过程, 这两方面的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 特别是在可能性向现实转化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时,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尤其重要。 在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矛盾斗争, 要想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就必须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三、 促进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科学方法
客观事物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中不断发展的,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 新的现实又包含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新的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又转化为更新的现实, 它们相互转化, 循环往复, 无限发展。 这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规律的基本内容。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换的规律, 为人们提供了促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科学方法。
这一方法要求我们坚持从现实性出发的原则。 可能性可以转化为现实性, 表明现实性和可能性有联系, 但是二者又有区别,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现实性是具有必然性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客观实际, 可能性则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 因此我们制定路线、 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计划时, 虽然要考虑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 但绝对不是从可能性出发, 而应当从现实出发。
从现实性出发, 包含着对可能性的分析和把握。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我们首先要明确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这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实践的逻辑前提。 在实践中, 我们要努力去做那些可能做到的事情, 切勿做那些不可能的、 劳而无效的事情。 其次,要使我们的计划和行动立足于客观现实之上,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区分和把握现实可能性和非现实可能性, 认清它们的区别, 集中力量创造条件去办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情。不能不顾客观实际, 超越条件去做那些当前还只是非现实可能性的事情, 否则, 就会犯急躁冒进的错误。 同时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 在争取实现现实可能性的同时, 根据客观事物的进程,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有利于事物发展的非现实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并进而把它变为现实。 再次, 现实可能性也不是单一的, 在事物发展中存在着好的和坏的两种对立的现实可能性, 对此要进行区分和把握。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准备应付最坏的可能性, 争取最好的可能性, 使对自己有利的、 好的现实可能性变为现实, 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此外, 在工作中, 我们还要善于分析可能性量的方面, 根据科学的预测, 对各种可能性的大小做到 “胸中有数”, 从而在实践中精确地预测自己行动的目标和需要实施的步骤,并进而努力增大好的可能性, 减少坏的可能性。 增大好的可能性, 表现在工作中效率的提高。 在现实生活中, 对那些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人们比较容易识别, 因而易于避免蛮干。 而工作的失误常常是在于把某种极小的可能性夸大, 甚至误认为是百分之百的可能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就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所以, 我们要善于分析可能性量的大小。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规律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 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各种条件。 在现实的可能性的基础上, 还要经过主观努力和积极斗争, 创设有利条件, 克服不利条件, 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 防止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在工作中, 必须同时做两手准备, 从最坏处着想, 向最好处努力, 在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的同时, 估计到坏的可能性, 并为克服坏的可能性积极准备条件。 这样才有利于去同坏的可能性做斗争, 即使在坏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时, 我们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而能够有备无患、 应付自如, 继续为争取好的可能性的实现而斗争。
案例直击
穷和尚与富和尚
古时候, 在四川一个偏远的大山里, 有一座很少有人去的寺庙。 寺庙里有两个和尚: 其中一个很贫穷, 穿着衣不蔽体, 吃得也很简单, 身体瘦瘦的; 另一个和尚很富有, 穿着丝绸的衣服, 吃着上等的食物, 大腹便便, 脸上油光发亮。
当时, 人们都认为南海 (今浙江普陀) 是个佛教圣地, 很多外地的和尚都把能去一次南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天,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 “我打算去一趟南海, 你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认真地打量了一通穷和尚, 突然大笑起来。 穷和尚被他笑得莫名其妙, 就说: “怎么了?” 富和尚问:“我没有听错吧! 你想去南海? 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 “带一个水瓶、 一个饭钵就行了。” “哈哈……” 富和尚笑得都喘不过气来: “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 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 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做准备去南海的, 等我准备充足的粮食、 医药、 用具, 再买上一条大船, 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 你就凭一个水瓶、 一个饭钵, 怎么可能去南海呢? 还是算了吧, 别做白日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 第二天, 富和尚发现穷和尚不见了。 原来, 穷和尚一大早就带着一个水瓶、 一个饭钵悄悄地离开寺庙, 步行前往南海了。
果然, 就像富和尚说的一样, 去南海的路很远很艰辛。 但是, 穷和尚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一路上,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 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 有时, 一连几天都遇不上一户人家, 他就忍饥挨饿。 路上有些地方是悬崖峭壁, 有些地方野兽成群, 有时狂风暴雨, 有时大雪纷飞。 穷和尚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 很多次, 他都被饿晕、 冻僵、 摔倒。 但是, 他一点也没有想到过放弃, 始终向着南海而去。
一年过去了, 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南海。
又过了两年, 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依然是带着一个水瓶、 一个饭钵。 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 回到寺庙后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 而那个富和尚还在准备买大船呢!
【分析】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 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同时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创造有利条件, 改变不利条件, 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避免让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即使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案例中富和尚客观条件优越, 较之穷和尚, 他前往南海的可能性更大, 但富和尚最终没有到达南海, 穷和尚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到达南海, 成为高僧。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二人促成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不同。 穷和尚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改变不利条件, 促成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 最终达成所愿。 富和尚则相反, 虽条件优越, 但缺乏主观能动性, 最终难以实现可能性向必然性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