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基础, 那么,弄清中国具体实际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从理论上来加强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研究, 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以减少对中国具体实际认识的盲目性,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科学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 正确认识中国具体实际
要弄清中国具体实际的含义, 首先要弄清实际的含义。 我们经常讲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思想路线,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等中的 “实际” 都是从认识论这个角度上来讲的。 在认识论中有一对基本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实际就是这个矛盾中的客体。 所谓客体, 就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 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它包括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界物质现象与过程、 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现象等。其表现形式可能是物质性的实际, 也可能是精神性的实际, 只要它是独立于主体并与主体联系的真实的客观存在。 所以, 我们在把握实际的含义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实际不等同于客观物质, 它只是客观物质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畴并与之发生联系的部分。 如果实际等同于物质, 那在认识论中就会导致把主体看作是某种超物质的东西。 二是实际不仅包括物质客体, 还包括观念客体。 比如群众思想实际 (思想活动和认识) 是独立于政工干部和领导者而又与之联系的客观存在。 尽管不具备物质性的特点, 但却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产生的, 具有相对独立性, 存在于研究者 (主体) 的头脑之外, 作为认识的对象,也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毛泽东就曾经把 “群众的要求”、 “群众的觉悟” 看作是领导者制定方针、 政策的客观依据之一。 邓小平也把群众满意不满意、 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政策对不对头的客观依据。 弄清了实际的含义之后, 再来看 “中国具体实际”, 就好理解了,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客体。 之所以加上 “具体” 二字,是提醒人们注意此处的中国实际, 和主体一样, 是具有历史的具体性, 并不是抽象地把整个客观存在当作对象性认识活动的客体, 而只是把客观存在中对主体有现实意义的那部分作为具体实际。 这也就减少了对中国实际把握的盲目性。
(一) 中国具体实际具有一般实际的特点
1. 一般实际具有客观性
存在主体之外的实际, 总是真实的存在, 并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 变化和发展着, 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因此, 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树立承认或尊重实际, 按照实际的本来面目反映它, 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的态度。
2. 一般实际具有对象性
实际作为客体, 同主体的思维、 意志和活动相关联, 是主体对象性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存在。 尽管一般实际涉及的领域很广, 包含的内容很多, 但主体对象性活动指向的客观存在总是具体的、 有限的, 不同的具体主体与不同的具体实际相联系, 主体的多样性与具体实际的多样性相联系。 因此, 弄清中国实际要放到具体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来考察与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并使之不断取得胜利的需要。 这样, 凡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关的, 特别是起主要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客观存在,都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 反之, 则不能列入我们应认识和把握的中国具体实际范围之内。
3. 一般实际具有变动性和规律性
实际不仅是客观的、 多样的, 同时也是变化发展的, 并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有序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认识和把握实际, 不仅要使我们的思想、 理论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情况, 而且要善于透过实际的 “现象” 找到实际的 “本质” (即实际运动的规律性,尤其是特殊规律)。 只有如此, 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目的。
(二) 中国具体实际因主体对象性活动的指向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活动指向来看, 其突出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1. 国别性特征
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国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比有它独特之处, 而这些特征正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特殊规律存在的条件。 要得到对中国社会特点和特殊规律的认识,进而找到中国化的民族形式, 首先就必须注意中国的国别性特征。 中国的地理环境、 人口状况、 经济发展、 文化传统、 近代社会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 应当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中国具体实际的现状及演变规律。
2. 层次性特征
从宏观层次上看, “中国具体实际” 就是中国的国情,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既同中国的自然、 社会、 历史、 文化、 现实等密切相关, 又与国际大背景相联系, 最本质的则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 马克思、 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 曾花费了不少心血研究这个问题, 提出了共产主义两阶段说, 并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直达社会主义, 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没有涉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再划分问题, 对于落后国家要经过哪些社会发展阶段才能到达社会主义的提问, 则答之以 “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 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行了科学缜密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情认识上的失误, 主要是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认识上的反复, 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缺乏正确的把握, 把中国实际同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发达国家特殊条件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相混淆, 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必须经过的 “初级阶段”, 总是处于对马克思、 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憧憬和虚构之中, 结果对社会主义越来越解释不清。 吸取以前的教训,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成为中国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根本依据。
就微观层次而言, 中国具体实际从社会内容看, 有政治、 经济、 文化方面的具体实际等; 政治方面的具体实际又可以分为政党的具体实际、 军事的具体实际、 政权建设的具体实际等。 中国的具体实际从地域范围看, 有各个省、 各个市、 各个县、 各个镇的实际;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中国的具体实际还应包括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我们想问题、 办事情都要从这些实际出发,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工作方法”。[13]
二、 正确对待中国具体实际
要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必须正确地对待中国实际。 否则, 即使主观愿望上想结合也会事与愿违。 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就是因为正确地对待了中国实际。
(一) 要抓住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必须抓住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矛盾。 中国每天发生的实际情况不可胜数, 如果只是就事论事, 就分不清本质与现象、 真相与假象、 全局与局部、 主流与支流, 抓不到最主要的、 最本质的实际, 还可能使次要的、 暂时起作用的问题掩盖了主要的、 长期起作用的问题, 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最主要的、 最本质的实际, 就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社会性质规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又规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任务、 性质、 前途等, 牢牢把握住这一点, 就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当前中国最大的、 最本质的实际, 就是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种状况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横下一条心, 排除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集中力量抓住经济建设这件头等大事不放。
(二) 要把中国具体实际放在动态的过程中考察, 而不是静止地看中国具体实际
中国具体实际是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利益关系、 就业方式、 分配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等与单一的计划经济时期和相对封闭时期相比, 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必然会进一步发生更大变化。新情况、 新问题将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 我们的具体政策、 措施都要与时俱进, 按照战略目标的要求不失时机地作出调整, 提出与变化着的具体实际相符合的新办法、 新举措。 只要我们各条战线、 各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够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研究新情况,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一定会无往而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