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举措

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中国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举措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中国将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切入点。这种发展趋势使世界市场上各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在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还应保持与世界贸易组织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致性,坚持多边贸易体制是主渠道、自由贸易协定是有益补充的原则。而加快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布局是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必要性

自由贸易区是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指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或取消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共同目标。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中国将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切入点。

1.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开展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在全球范围不断涌现。截至2013年10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生效的自由贸易区有221个,其中80%都是最近十年成立的[67]。这一方面说明,随着世界市场的深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每一个国家都成为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因此,追求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各国经济政治利益的不同又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哈回合谈判进展不顺。于是,各国开始寻找一种更容易推进的自由贸易协定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达成区域贸易协定。区域内的自由贸易由此成为全球贸易谈判难以达成使得有益补充,自由贸易区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展开合作或竞争的手段。通过互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自贸区将成员国的利益紧密相连;而对自贸区以外的国家来说,发展空间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占。这种发展趋势使世界市场上各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2.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有助于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

作为置身于世界市场中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提倡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并承认自由贸易区尽管体现了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但它无法替代世界贸易组织所能发挥的作用。然而,国际国内形势使我们认识到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也可以成为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设的重要抓手。首先,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对于那些担心中国的崛起会给自身利益造成威胁的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可以成为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双边关系的“避雷针”。通过共同的贸易利益消除政治上的分歧和安全上的冲突,不仅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还有利于保证国家关系的稳定发展。其次,有助于改善国际环境。一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以“市场经济地位”遏制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澳大利亚FTA谈判后,澳大利亚率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承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有助于形成示范效应,从而为我国进一步以开放的姿态寻求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开辟道路。再次,有助于改善周边环境。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还存在贸易不平衡、贸易结构单一等问题,启动与周边国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有助于为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丰富贸易内容,帮助周边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而通过贸易关系促进政治关系,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

3.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有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的三十五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三年,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而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又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提出了要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无疑成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首先,有助于创建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有助于达成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法制环境规范和货币自由兑换,能够使我国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服务业开放政策和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方面找到突破点。其次,有助于达成安全、有效的开放效果。与多边贸易体系的相比,自由贸易区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等特点。因此,从安全角度出发,我国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开放模式逐步适应国际开放水平的要求,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方法保证开放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从有效的角度来看,可以选择与我国国内发展需要相关的产业进行开放。再次,有助于推动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开放平台,关税的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产业间的开放和合作有助于寻找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从而为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市场提供政策保障。

(二)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思考

1.将自由贸易区作为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

我国在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还应保持与世界贸易组织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致性,坚持多边贸易体制是主渠道、自由贸易协定是有益补充的原则。自由贸易区在全球范围掀起新的浪潮是因为WTO多边贸易谈判受成员国众多、利益难以协调一致而进程缓慢,但是也应看到,自由贸易协定只是成员国之间的互惠,不能促进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不能解决全球规则统一的问题,因此,无法替代多边贸易体制。要将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扩展到更大范围,仍需要发挥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主导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大国,这是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区应坚持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不排斥旨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任何自由贸易协定,也愿意和所有经济体进行区域贸易安排,从而以开放和积极的姿态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的自贸协定网络”。

2. 高度重视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态势

自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呈现出由欧美发达经济体向亚洲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趋势。于是,美国制定了以TPP为代表的“重返亚太”战略以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过程,并遏制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范围与程度。面对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格局,深化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让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切实分享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减少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的担忧。而加快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布局是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途径。推进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不仅要深化已有自贸区的合作、加速已有自贸区的谈判进程,更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启动与周边国家新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以扩大内需为契机,主动降低对周边国家的贸易顺差,表明中国的善意和诚意。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带动周边国家的经济与贸易增长,与周边国家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不仅能够提升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还可以有效平衡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

3.推进并完善上海自贸区建设

2013年7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并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制度创新,我国曾有过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等开放试点经验,但在上海开设自由贸易区,尚无成例可循。因此,这一举措既是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在“摸石头过河”的实践中逐步完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通过考察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做法是否在区域中可行、是否能够得到国际的认可,从而积累经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推广,达到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便利化发展、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接轨的目的。因此,推行上海自贸区建设应勇于采取的尝试性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我国在自由贸易区谈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扩大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在投资便利化中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简化工商登记等。总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充分尝试与全球经贸规则相接轨,待经验成熟时,将可推广的创新监管模式与全国其他城市或地区进行分享、复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 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 4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6—87页。

[4]同上。

[5]《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7页。

[6][英] 威廉·配第著:《政治算术》,陈冬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页。

[7][英] 威廉·配第著:《政治算术》,陈冬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3页。

[8]同上,第24页。

[9]同上,第22页。

[1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9页、第228页。

[1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16页。

[1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页。

[13]同上,第18页。

[1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4—196页。

[1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6—247页。

[16][英]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13页。

[17][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7—218页。

[18][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8页。

[19]同上。

[20][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45页。

[21]马克思:《需求》(1847年1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7— 6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7页。

[26]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11月),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1—362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7—68页。

[28]马克思:《资本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67—568页。

[29]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英国版序言》(1892年),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2页。

[30]萧国亮等:《世界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31]马克思:《英国工商业的危机》(1855年),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53页。

[3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0 —561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6页。

[34]马克思:《资本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35]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上册,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页。

[36]马克思:《资本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71—372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9—470页。

[38]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99—600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3页。

[40]恩格斯:《关于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若干特点》(1892年9月12日),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4—385页。

[4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2页。

[42]恩格斯:《关于英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若干特点》(1892年9月12日),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4—385页。

[43]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20年11月21日),摘自《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44]列宁:《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1920年12月),摘自《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45]列宁:《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关于租让问题的报告》 (1921年4月),摘自《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394页。

[47]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下册),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4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4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50]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51]马克思:《资本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3—614页。

[52]马克思:《资本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4页。

[5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2页。

[54]杨圣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55]马克思:《资本论》,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4页。

[56]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0月—11月),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1—362页。

[57]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年),摘自《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5页。

[58]杨圣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59]恩格斯:《保护关税制度还是自由贸易制度》(1847年6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8页。

[60]马克思:《保护关税派、自由贸易派和工人阶级》(1847年9月下半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83—284页。

[61]《社科院经济学家把脉中国经济动向》,《经济参考报》,2014年02月18日。

[62]马克思:《保护关税派、自由贸易派和工人阶级》(1847年9月下半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82—283页。

[63]恩格斯:《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1888年4月-5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5—416页。

[64]同上,第419—420页。

[65]同上,第415—416页。

[66]冯彦明等:《环中国圈经济的基石应成为稳定加速器》,《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12期,第98页。

[67]商务部“自贸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商务部网站,2013年12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