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科学性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对前人认知和研究成就的继承与发展是确保创新来源与成果科学性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是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是对各种国际分工学说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和世界观,在总结历史和现实实践材料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国际分工理论体系,体现出鲜明的科学性。

1.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是对前人国际分工学说的合理思想内核批评性继承与发展

继承前人文明认识以及研究成就是确保新创立理论或学说科学性的重要基础。前人认识和研究成就流传下来一般是得到社会承认和多数人普遍共识的文明成果,带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合理思想内容。因此,继承前人文明和研究成果是科学的重要来源,也是创新科学性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对历史上许多重要的自然分工、内部分工、社会分工、地域分工以及国际分工文献进行批判性评价和继承,并加以吸收和发展。马克思认识到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面性和个人才能的片面性来说明公社内部的分工。[65]他在《理想国》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别的工作,而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柏拉图把分工描绘为城市的自然基础时,写道:“古典古代对于分工的见解,是和现代的见解形成‘最严格的对立’。”马克思针对色诺芬关于社会分工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做出如此评价:“色诺芬在这里只注意使用价值的要达到的质量,虽然他已经知道,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66]

马克思国际分工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对古典经济学家分工思想加以继承、扬弃、批判和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假定在国际之间具有劳动力成本和效率差别条件下,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识到生产力差异对国际贸易及其利益的制约。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劳动力成本和效率差异对国际分工影响的学说,认为只有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之间才能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认为在劳动力成本和效率差异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国家之间也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67]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是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的论断。他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68]生产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增进。亚当·斯密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劳动时间和提高熟练程度以及技能与改良等方面阐明分工生产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好处,他写道:“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各种行业之所以各各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69]“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70]由于“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质上还存在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71]在继承斯密分工思想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分工可以把复杂劳动简化为简单劳动的组合,简单劳动就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分工劳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改进技术,分工劳动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两支推动力量。

亚当·斯密指出:“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72] “由于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73]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生活生活水平提高要求的消费需求多样化和生产专业化分工,都是由于人类生活实践需要相互交换产品这种性质引起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过:“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74]马克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分工与交换之间关系、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之间关系、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市场规模对于产业经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政府及其企业界都极力拓展自己产品在世界上的销售市场。发达工业国家更加需要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和促进多边贸易谈判以便形成最广大的市场。

此外,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还继承了许多其他学者的国际分工合理思想和观点,并且加以批评性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成为新的国际分工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对前人认知和研究成就的继承与发展是确保创新来源与成果科学性的重要基础。

2.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是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研究成果。所谓方法论就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思想路线和技术手段。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形成和建立基于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方法,材料来源于历史和现实实践,通过主观缜密思辨认识和发现有关社会分工、国际分工的思想观点、理论体系,采用普遍联系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决定理论认识的观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认识并上升为理论,发展认识及理论,在实践中检验认识与理论,用认识与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践方法论、发展方法论,把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实、人和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批判形而上学的实证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点是社会历史实践,其实践方法论的灵魂是社会理论批判,批判的方法论就是辩证的扬弃。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认识和研究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是其国际分工理论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3.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来源于并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也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源泉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者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材料为研究对象,站在前人认识基础上加以批评地继承和吸收,经过理论化、抽象化,总结、发展和创新出来国际分工理论思想体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又符合和解释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并被社会实践所检验和证实。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来源于实践,总结实践,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教条,回答资本主义发展各个阶段国际分工的形成、性质、特征、形式、结构、关系、后果等各种问题,生动描述了世界各国的国际分工景象,所有的国际分工理论真实反映和再现了当时世界的国际分工实践。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不是对实践的简单照相,而是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理性总结和阐发,既来源于实践,又符合实践、解释实践,并随着实践发展丰富和完善理论认识,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和不断修正充实。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特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机械教条,是已经得到社会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