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国际分工理论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国际分工理论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1]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无论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市场,或者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构成的国际生产网络是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链分工具体体现。这是国际生产网络的特殊现象。交易成本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发挥重要影响。

1.价值到价值链概念、产品到世界性产品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际分工思想的飞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概念指在一个国家内花费在商品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概念指在世界的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商品所需要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价值、国际价值是指不同商品间的劳动耗费,不涉及分工关系,这里的价值概念与全球价值链的价值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差别。

不同于以往发展中国家分工生产初级资源性产品,供应发达国家企业加工和制造出最终产品的传统国际分工格局,跨国公司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获取最大利润把产品的设计、研究、生产、销售、服务、回收等分工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形成高效的国际生产网络的国际分工新格局。跨国公司在某个国家中企业只负责产品全部分工的一小部分。每个复杂的最终产品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完成全部工序。这种产品已经失去民族国家的性质,而成为真正的世界性产品(World Product)。

突破了单个企业创造完整价值概念的思想,迈克尔·波特(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中最早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把创造价值看作一个系统性链条,把创造价值的系统扩展到不同分工企业之间的一条全球分布的价值链条上。[91]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考格特(Kogut,1985) 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运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把价值增值链看作是由每一个企业或国家的技术、原料和劳动力要素融合构成的各种不同分工环节,连结起来构成不同分工生产的价值增值链条,并通过交易、分配、消费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不同国家或企业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它们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92]他把波特的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了国家层面,突出了国家间价值链的垂直分工和全球空间配置的关系。

2. 全球商品链和全球价值链概念体现国际分工思想的新发展

格瑞菲(Gereffi,1994) 将价值链分析法与产业组织研究结合起来,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全球化过程,将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划分为从事生产制造的跨国公司和不从事生产制造而专门从事品牌营销的跨国公司,并将这两类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由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所构成,这些跨国公司大多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进行直接投资,只有一些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由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的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外包的方式,在全球寻找最合理的供应商。[93]格瑞菲(Gereffi,1998)提出“全球商品链(GCC)”概念,它是指一系列企业围绕着一种最终产品而建立起来的劳动和生产过程的组织间网络,这一网络将居民、企业、国家融合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新的企业不断通过整合到这种全球商品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全球商品链条越来越庞大。[94]

斯特疆(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地理规模和生产主体三个角度定义全球价值链(GVC),全球价值链覆盖全球范围,涵盖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生产活动的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品牌厂商、整合提供商等。[95] 格瑞菲等(Gereffi,Humphrey,and Sturgeon,2005)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划分为从事生产与供应的跨国公司和从事品牌营销的跨国公司两类,把全球价值链划分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和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两种。[96]这种价值链划分方法比较粗陋,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3. 国际生产网络是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现

无论通过企业间的国际市场,或者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构成的国际生产网络是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链分工具体体现。过去30年里全球生产共享的过程创造了亚洲经济新的劳动分工形式,迅速发展的生产网络剧烈地转变了区域内的国际贸易和生产方式,区域内跨境零部件贸易显著扩张(Anukoonwattaka,2011)。[97]国际生产网络的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贸易增长速度,突出了国际生产网络贸易的重要性(Athukorala,2011)。[98]亚洲生产环节分割和生产活动的地理空间重新配置是由跨国公司母国生产基地要素成本抬高、削减贸易壁垒、生产技术迅猛发展、交通及通讯成本下降等许多影响因素促成的,这些因素能使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这些价格差异,把生产过程分割成不同的分工阶段或者模块,并把各个分工业务配置到资源成本较低的地区,这个过程可以称作价值链分解,或者垂直专业化。在每个国际分工环节上的企业与许多其他相关企业开展产品或服务的采购与销售活动,构成复杂的生产和供应网络体系。参与国际生产网络可以提高利润水平,它与技术升级呈正相关关系(Wignaraja,Krüger,and Tuazon,2013)。[99]

4.产业集群与集聚是国际生产网络的特殊现象

过去一个企业包揽了某种产品生产的全部工序和生产过程。正如克鲁格曼描述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底特律的雷格工厂那样,它一头吃进的是煤和矿,另一头吐出的是轿车,完成包括煤炭和矿石开采、炼钢、热处理、制模、铣削、冲压、零部件制造、焊接、抛光、喷漆、总装的全部过程。现在某种产品的领导企业只做设计、研发和销售,甚至只做品牌营销,其他的零部件生产、生产性服务、总装集成以及售后服务等等业务全部由集聚在这家领导企业周围的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分工完成,每个企业都是某道工序分工业务的专业公司。这些企业簇拥在领导企业所在的地区形成产业的区域集聚,每个企业是这个集聚群体的一员。不同于发达国家大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整合能力可以独立完成某种产品的大部分价值链,发展中国家企业一般缺乏这种能力,但是他们走专业化道路,把某种产品的工序分割成不同的模块或工段,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有序的价值链结构,并在一定区域或几个地区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这是国际生产网络的特殊现象。

5. 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关系取决于交易成本、知识与效率

交易成本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发挥重要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高速运输工具开发应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贸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内国际分工得以进一步深化细化。当企业间市场关系需要难度更大的协调时候,交易成本增加,产品内分工关系难以成立,分工的价值链将被整合和缩短。

在贸易自由化给定下,贸易便利化程度类似贸易成本。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商品进出口便利化,服务贸易首先涉及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流动便利化问题,然后才是服务生产经营、服务贸易和服务消费便利化问题。这其中既要提高服务出口国对要素流动、服务生产及消费的便利化程度,也要提高服务进口国对要素流动、服务生产及消费的便利化程度。服务贸易便利化涉及领域更广、范围更宽、内容更多、管理对象数量更加庞大,便利化难度也会更大一些。相比较而言,服务贸易便利化问题要复杂得多。

无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如何,完成贸易活动都是市场主体,他们构成全球价值链条上的一个个流通环节。国际贸易产业是跨国流通产业,充当全球价值链上下游之间分工协作的中介,构成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前些年我国专业外贸公司纷纷转向多元化或者多角化经营,走实业化道路,试图向大规模综合商社方向发展。然而,无论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经营,都需要具有效率,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参与社会分工,否则,即使采取多元化战略,由于缺乏效率,企业也难以有效获得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好处,结果可能出现参与了许多行业分工而每个行业所获得的效益都不令人鼓舞。社会分工,尤其是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由掌握所参与分工产业的知识先进程度(主要指专业化的科技知识、商业知识、管理知识)决定的。[100]具备了这种分工生产经营的先进知识,才能够有效率地组织和管理这种分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即使已经参与了某种产业分工,也会由于缺乏先进知识导致效率低下和产品没有竞争力而被迫退出这种分工。如果多元化经营具有效率,多元化经营固然可以扩大规模经济,降低经营风险。但是,这种多元化经营需要具备进入多个产业的先进专业知识,这要求企业需要具有超过竞争对手的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和人才队伍,一般企业肯定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如果专业化经营具有效率,专业化经营同样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也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确定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而且专业知识和经验比多元化知识更容易积累,更可能通过研究与开发努力达到领先的地位。没有专业化经营优势的企业,也不可能具有多元化经营优势。多元化经营要求所参与的任何分工,都需要具有分工专业化的效率,否则就应当退出这种长期没有效益的分工产业。专业外贸公司以贸易为核心业务,进行专业化经营,能够具有很大的分工优势,这是符合分工经济原则的。如果专业外贸公司在贸易专业化上已经没有效率,意味着已经被竞争对手逐出外贸产业,那么,这家公司就只能进行资产重组,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把公司从贸易产业调整到其他有效率的产业上去,重新进行内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