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理论思考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先进的理念、更宽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战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要快速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硬道理,但这一硬道理的实质是科学发展。这样,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前,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潮流不断交锋,鼓吹“普世价值”“西式民主”的现象仍然存在,这都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挑战。事实证明,要实现广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主政治是化解社会矛盾、弥补社会裂痕、解决社会分歧、保持社会稳定的最佳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张最广大人民的民主,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凝聚社会共识,推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巩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反之党的事业就会受到重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物质丰裕和精神丰富的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各类思想不断交锋、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社会矛盾以及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传播正能量,提高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不断兴起文化建设热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力量。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让文化层次更加丰富,从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立足新的社会实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对传统进行科学梳理,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改善民生和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在总体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好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以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老有所养、安居乐业;加强人民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更加注重基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着力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大家和谐相处。只有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公共服务、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顺应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大势,着眼推进科学发展,针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布局。这体现了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华民族前途的历史责任。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