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的改革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在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实践,极大地激发和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改革意识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历史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从历史进程、理论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一结论。从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从理论和实践成果看,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我们党就是靠改革开放来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就是靠改革开放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就是靠改革开放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现实的需要。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显著提高,最根本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然而,一些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弊端,还没有消除,并且面临许多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多元交锋,利益格局不断固化,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诉求增多,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与风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强调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指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点,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一是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二是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三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又推动改革,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改革与开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党的十八大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提出的总体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否则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任何问题都不能阻挡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
坚持对外开放要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要重视进口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扩大进口,并且重点增加先进技术装备、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的进口。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要努力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在开放合作中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强化金融投资监管,规范市场运行秩序,筑牢中国经济的防火墙,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提高对全球性经济风险的抵抗能力。
坚持对外开放要调整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性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必须置于世界经济格局之中,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一是要适应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承接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产业转移。二是要利用优势互补原则和多种合作方式,把过剩产能逐步转移出去。三是在开放中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坚持把国际化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开展全球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优化贸易结构。引导企业突破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薄弱环节,延长产业链,推动我国产业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坚持把质量和品牌作为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两个基本着力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