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不仅可能事半功倍,甚至可能是几倍、十几倍。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大的症结就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当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究其原因,同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妨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有很大关系。对GDP的追求使得地方追求速度型经济增长,以及上项目、铺摊子的投资冲动,加剧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相关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适当,过多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主体,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平等的市场准入和产权保护、公平的竞争条件和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现在束缚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体制障碍,主要是对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竞争性经济领域的投资审批,既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也对民营资本造成“挤出”效应。解决体制机制中这些妨碍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创业、创新积极性的问题,关键是要在经济领域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资源配置。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主要是运用货币和财政两大经济手段,法律、行政手段仅仅是补充。政府要做的是,按照“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的要求,把市场环境做好,把对市场的监管做好。政府应从原来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原来的批项目、批指标转向管规划、管政策、管协调、管信息、管服务、管监督。凡市场能自主运作的,政府不替代;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社会能自主管理的,政府不包揽。各级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总之,要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为核心,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