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机说法,接引方便
《法华经·方便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方便是指善巧、权宜,是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与“真实”相对而言,亦即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权智”。对方便的解释很多,如谓“理正曰方,言巧称便”;“众生所缘之域曰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方便是导向真实之法。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诗:“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慈悲是发起一切善行的基础。不过,光有慈悲还不够。度化众生还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权巧之智,称为“方便门”。如唐·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三解释:“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据说,佛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度化一切众生。
慧能《坛经》云:“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固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佛教经教的形式和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
1.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2.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3.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4.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5.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6.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7.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事的经文;
8.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9.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10.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11.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12.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汉传佛教的派别一般分为十宗: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属小乘,后八宗属大乘,此外,又有密宗诸派。这些不同的宗派和经教是为了适应不同信众的需要而设,是一种方便法门。
东晋道安说:“释典洗洗,幽显并蕴。玄章浩浩,广略俱通。大智度曰:为利人略,为解义故。为利人广,说为诵持故。为钝人略说,为诵持故。为钝人广说,为解义故……智典既然,余经皆尔。”[1]这是说佛家弘法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目的而有广有略,有显有幽,深浅不一。《大智度论》中说,对根器锐利之人,可以略说,只是为了理解其义,也可以广说,是为其诵持。而为钝根人略说是为其诵持,为钝根人广说,则反是为明教义。作为典范的智度论如此,其他各经也是这样。
从宏观上讲小乘以满足人们个人得解脱的需要,而大乘则以慈悲度人,适合修菩萨道。显宗以经教义理弘扬佛法,密宗则以手印秘咒沟通神佛。净土宗以最简易的念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便于农工走贩之大众修行,而禅宗以心性修炼而更易接进士大夫阶层。禅门中顿悟法门专为利根、上根之人设立,渐修法门则为一般众生所修。顿悟中又有偈颂公案、棒打喝断,各有妙用。
佛教初入汉地时谶纬迷信盛行,佛教最初也是被看做一种神仙方术:“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通百物而大济群生。”[2]最初从西域来的传法高僧,也常以神通度众,如安世高“纵贯神模,七正(政)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观色知病,鸟兽呜啼,无音不照”[3]。对此,佛家有神通论,共有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共为六神通。
对于治国理民,辅佐王化,佛教有治心论。宋代契嵩《镡津文集》云:“中国之内,四夷八蛮之外,其人闻佛,之言为善有福,为恶有罪,而鲜不测,然收其恶心,欢然举其善意,守其说拳拳不敢失之。若向之所谓五戒十善云者,里巷何尝相化而为之,自乡之邑,自邑之州,自州之国,朝廷之士,天子之宫掖,其修至也……岂有为人弟者不悌其兄,为人子者而不孝其亲,为人室者而不敬其夫,为人友者而不以善相致,为人臣者而不忠其君,为人君者而不仁其民,是天下之无有也。”如此“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分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风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更通俗一点讲,佛寺内是有求必应,想入天堂净土,拜阿弥陀佛,想许愿求地藏王菩萨,求生儿女有送子观音,求医去病有药师佛,求财有关圣君,求升学有文曲星。知识分子曲高和寡,佛僧精诗书琴棋。平民百姓不识文字,佛门有梵乐唱颂。总之因人设教,契机契理,大开方便之门,故方有佛教千年传承,兴旺至今。
佛教的这些成功经验应为今人吸取,因人设教、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无论是在教育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中都是适用的。
(姚南强)
【注释】
[1]道宣:《广弘明集》。
[2]袁宏:《后汉纪》卷十。
[3]《安般守意经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