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云:“日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成为佛寺的标志。又有南昌福禅林五观堂对联:“粥去饭来莫把时光遮眼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寺院大钟有堂钟和殿钟,凡遇法会、食时、寝前等都要撞钟,有报时、号令、警觉之效用。响板亦用于报时。此对联是告诫僧众要珍惜光阴,精进修持,力求早日跳出生死轮回,而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其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本无贬义,只是讲寺院僧侣的日常生活也是有规律和节奏的。他们每日闻钟而起,闻鼓而眠,这叫做晨钟暮鼓,天天如此,年年依旧。一般在每天清晨四点前后开始,由当值人员按时敲板,把讯号传给禅堂的报钟。报钟响过三阵,又把讯号传给钟楼的大钟。大钟也是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鸣一百零八响,表示断除人生一百零八种烦恼。担任钟头的和尚一边敲钟,一边唱偈,表示僧人对国家和对众生的良好祝愿:
洪钟初叩,宝偈高吟,
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国主,大统乾坤;
下资率土长官,高增禄位。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
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
南亩东郊,俱获仓箱之庆。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
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
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永享康宁;
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山门清净,佛法常兴;
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
历代先亡,同登彼岸。[1]
僧众闻声而起,在洗漱的半小时后,殿堂里鸣响钟鼓声。钟鼓声停息,僧人应穿好袈裟,齐集禅堂或念佛堂内。然后,伴随着云板、鱼梆声响,按照先后次序排列整齐,鱼贯而出,来到大殿。站立停当后,维那师敲响引磬,大众随即向佛三拜,然后转身站定,这时木鱼声响起,早课正式开始。
宋朝的仁宗皇帝曾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蒲团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好一派清闲优游之态,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僧人的生活是很紧张而清苦的。按寺院的制度,撞钟又有一定的规则与技巧,其作用大致有三个:警觉、号令和报时。《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指出:“大钟,丛林召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可见撞钟的重要作用是警觉僧众,消除昏惰,精进修持。就其原义来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意为要做好一日和尚,就要撞好一日钟,暗含每日精进之意。
但后来有人误把和尚看作消极遁世的人,把“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变义为消极应付工作,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现在又有变义:“做一日和尚就要撞好一日钟”,这是讲坚守岗位责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官员来说,必须勤于政务,不能“不作为”,甚至犯渎职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责,例如地震来了,医生不能抛下病人而逃避,教师也不能抛下学生做“跑跑”。
(姚南强)
【注释】
[1]以上内容转引自冯修齐著《晨钟暮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