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永嘉玄觉证道歌》云:“一性圆通一切法,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然而它们之间又有一致性、共有属性,唯物主义讲物质性,佛家讲佛性。佛家的这一思想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相近。不过,朱熹在讲“理一分殊”时,实际上比前人更多地考察了“分殊”一面。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唐代《永嘉玄觉证道歌》云:“一性圆通一切法,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这里实际上涉及宇宙的统一性问题,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是否具有其内在的统一性,比较彻底的哲学派别都主张世界的统一性,或是统一于物质,或是统一于精神。从这种一元论的宇宙论出发,又要涉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世上万事万物各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叫做个别、个性。然而它们之间又有一致性、共有属性,唯物主义讲物质性,佛家讲佛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佛性即在每一有情众生之中,故“一月普现一切水”、“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同共如来合”。

类似的提法,唐代的李翱也提出过。李翱是韩愈之学生,曾作《复性书》,为唐代儒学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与韩愈不同,不但不辟佛,而且被《五灯会元》列为居士。他曾写诗云: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首诗是他与药山惟俨禅师谈法后所作,“炼得身形似鹤形”,是称颂惟俨禅师外貌的脱俗。“云在青天水在瓶”是说天上的云和瓶中的水本是一物,也是暗喻“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同共如来合”之理。

佛家的这一思想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相近。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精神性的理念世界和物质世界,前者派生后者,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具体的物质现象只不过是分有了概念的一部分而已。一个东西之所以美,不是因为有美的颜色、形状,“乃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1]

佛家的这一思想为宋明理学所吸取,如朱熹在《通书解·理性命章》中说:理“其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这就是所谓的“理一分殊”,也就是程朱常常讲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熹以为从“用”推到“体”(“自其末以缘本”),则万物归结为五行、阴阳,而“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2]。从“体”推到“用”(“自其本而之末”),则万物分有太极以为体,但所谓“分之以为体”,并不是说万物在太极里面各取一部分,把太极分割了,而是说万物各有一定之分而又同具有太极的整体,所以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3]。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朱熹常用佛教华严宗的“月印万川”来比喻: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印在江湖河川里的千万个月亮虽各不相同,但不只是这个月亮的某一部分,而是同具这个月亮的全体。

不过,朱熹在讲“理一分殊”时,实际上比前人更多地考察了“分殊”一面。朱熹认为世界万物可分为三类,即“有血气知觉者”、“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这三者“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4]。所以,朱熹的“天理”也就相当于佛教中的“真如”,只不过他更注重其社会规范的作用。

现代科学中的“全息论”也持这样一种宇宙统一观,比如人的一只脚底可以概括全身的状况,一只耳朵也是如此,乃至一滴血、一个细胞都可浓缩全身的信息,推而广之,从“一滴水中可见太阳”,人的“小宇宙”也是整个大宇宙的信息浓缩,“梵我合一”,这种世界统一性的理念,能使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有助于建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关系。

(姚南强)

【注释】

[1]《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77页。

[2]朱熹:《太极图说解》,收于《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收于《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答余方叔》,收于《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收于《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