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出自佛教禅宗典籍《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所作的一个偈子中的一句。全文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一首简单的偈子中却蕴含着复杂深刻的有关佛性的佛教思想。
慧能(638—713),广东岭南人,是佛教禅宗南宗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慧能俗姓卢,俗家时只是一个砍柴人,后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因一偈成名,得承禅宗衣钵。676年,在广州法性寺正式受戒、传法,后于韶州(治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大倡顿悟法门,创立禅宗的南宗,传承甚广,被称为禅宗正系。死后,弟子们集其语录,编为《六祖坛经》。
慧能这一著名偈子的产生有一个经典公案,记载于敦煌本的《坛经》。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山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哪里来?”答曰:“岭南来。”弘忍更加厉声地说道:“南蛮?獠(野蛮人)也来闻佛法。”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弘忍暗惊,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从命,终日舂米,没有怨言。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他的徒众每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做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后高声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使惹尘埃。
此偈一出,全寺愕然。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又将正法眼藏和世代相传的衣钵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这个故事中的神秀是禅宗北宗的领头人物,这里能够清楚地看到南北禅法的差异。
首先在有无佛性的禅学理论基础上。神秀将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佛曾在菩提树下悟道,明镜也用以喻作清净的佛性。他认为人心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著,难免会产生矛盾与困惑,以至于经常为尘垢所染。也就是说,佛性是存在的,而这种“时时勤拂拭”的修行方式实际上是把清净佛性作为一个内在的存在,只是被污染,故需常来“拂拭”,去染还净,即可成佛。
而慧能所提出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则是否定神秀把佛性执著为菩提、明镜等实体,认为佛性是空无自性的,是不能执著的。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敦煌本后来的《坛经》版本中,第三句“佛性常清净”被后人改为“本来无一物”;但这前后两句偈语所表达的仍是同一种禅意,“清净”与“空”是异名而同义的。因此,“佛性常清净”也就具有“佛性空”的意思,但这种“空”本身也不是一个实体,讲空而不著空,这才是佛家的真谛。因为心性空寂,佛性即体现在人们自心的念念不断、念念无著之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清净物存在。这样说来,“何处惹尘埃”的论断也就自然成立了,对内不再认为有什么佛性实体,对外也不再认为有什么尘埃的污染,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慧能所发挥的其实正是佛性如虚空、离分别、无所得、无可垢污的思想。慧能与神秀的偈文所表现的有心可修、无心可修,有所得、无所得的思想差异,正是南、北禅法最主要的分歧点。
另外,从南、北宗修行观的区别来看。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实际上是一种主张渐修的修行观。“时时勤拂拭”暗指了佛法修持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修行的人们必须不断地拂拭心灵的尘垢,才能获得澄明的觉悟之心,也就是说只有长期不间断地除恶、修心,才能渐渐地修成正果。
南宗慧能反对执著佛性或清净心,他把心和性都理解为不离人们的当下之心念。他强调的是对自心自性的体悟,而这种悟又是自心任运,即自心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这种悟是不可能通过神秀提出的“时时勤拂拭”的渐修而达到的。“顿悟”也是慧能解脱修行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顿悟成佛”给修行者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修行方式,成佛在于了悟自心,而不在于持戒坐禅。当然,按慧能的说法,能够达到顿悟的只是具备上根智慧者。总而言之,二宗对于“佛性”的不同认识,显然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修行观念。
从历史文化背景上来看,慧能的禅学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中,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突出地表现为它站在佛教立场上对老庄玄学以及儒家心性学说的融汇吸收。佛性法空的观点与老庄玄学的天道无亲思想不谋而合,而儒家性善论所主张的“性知”观点被南禅所容纳,突出了心性的“本觉”。
南禅的这种特点以及其简化的修行方式得到了不少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生爱好佛学,接触最多的也是南宗禅。白居易秉承无为而无不为,求其自然的人生哲学,这在他的诗中可窥一斑,如诗《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
自从为呆童,直至作衰翁。
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
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中。
这首诗说的是人生一世,忙碌终日,其实到头来都是儿戏,只有“无著”才是“真宗”,而起心有欲的勤修仍然属于一种妄执,这正呼应了慧能“本来无一物”的禅理,人们的一生劳碌好比是每日勤勉的修行,而人们所追求的人生也正如同佛性一样,不是辛劳能够得到的,佛性自在自身,人生也附着于本体,“无著”而为便可“成佛”,达到人生的“真宗”。
白居易通过通俗入世的诗文,把禅的人生哲学教化与大众。
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是禅宗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禅理之一,这首偈子流传甚广,被后人不断地传诵与领悟。从认识论方面上,我们站在一个现代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种有而空、空而有的观点近似于一种诡辩,但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对于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物欲横流,现代人很容易陷入盲目追求金钱、权力的漩涡中,我们应该能够放开胸怀,看空一些,不去斤斤计较所谓的荣辱得失,更注重自身性情与修养的习得,以一种更加超脱、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看世界、看人生。
(李玉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