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家的“四理”

佛家的“四理”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理的建立出于瑜伽行派的经论,见于该派的根本经典《解深密经》,复有许多论典释此四理。相依理为“依果立因”。若无生果的作用,则此学说便不能成立。这不但是佛家的学说如此,即使是世间道理亦应如此。至于诡辩学派的“白马非马”,则此学说实不能引生任何果法。如是即“证成”。瑜伽行派重视“作用”,因为他们的观修即为求得现证果,所以对一学说须加以考察,从而证成,否则便恐怕为一非理之说所误,令人不能得果。

要说如何据《宝性论》来成立如来藏,先得说明佛家如何成立一个学说。

佛家成立学说,不空口说白话,亦不认为佛至高无上,凡所有说必为真理。恰恰相反,佛认为内自证智境实在无法表达,有如吃糖,口所尝的味道根本无法说出,唯有施设一个名言,用这名言的概念,约定俗成地来表达,因此说糖味是“甜”,然而这“甜”却实不能说是糖的真味,只能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因此说,“甜”这个施设,只是“假施设”。在成立学说时,亦只能用假施设来成立,由假施设来表达佛内自证智境界。

所以佛家说有两种“法相”(法的表达),一种是“宗趣法相”,一种是“言说法相”。

宗趣法相为佛内自证智境,远离识境的语言、文字、概念,是故不可思议,此即禅宗之“不可说”。

言说法相则为假施设、假建立,不可说而说,将智境施设为识境而说,这即如为成立一个学说而说。


不过,为成立学说而说亦不能无理,所以佛家即建立“四理”,由此四理而成说。

四理的建立出于瑜伽行派的经论,见于该派的根本经典《解深密经》,复有许多论典释此四理。这四理,即考察学说能否成立的依据,辨别理与非理,学人则依此而“如理作意”,所以亦是思维的原则。

四理之名,诸宗依梵文翻译各有不同,玄奘法师译为: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较诸宗为佳;若求能通俗,则笔者认为可译作:相依理、作用理、证成理、法性理。

今将此四理依《大乘经庄严论释论》略释如下———

1.相依理

若成立学说正确(成为正见),或辨别一学说是否正确(由是得正见),则必须依于正思维。所以正思维与正见二者相依,此即相依理。

相依理为“依果立因”。此如“父子”。“父”这名言须依“子”这名言而成立,若一男人无子,则终其一生皆不能名之为“父”,这即父之名必须依子之名而成立。

在现实生活中,父本来是子的因,子则为父的果,现在一落名言,便必须由“子”来成立“父”,如是即为依果立因。

成立学说即名言的应用(是即成为假施设名言的言说法相),所以便应符合相依理,正见须依正思维而成立。实际上正见本来具在,不待思维而成立,如今要落在识境的层次来成立,便须依识境中的正思维,是如“父”之依“子”。

2.作用理

依正思维得正见,正见即能起一作用,令能生起现证果。此由见生果,即由因生果作用理。(所以真谛译之为“因果道理”,求那跋陀罗译之为“所作事成”)此处正见即为生起现证果之因。

这即说,若学说正确,则此学说当能令人得果。若无生果的作用,则此学说便不能成立。这不但是佛家的学说如此,即使是世间道理亦应如此。例如牛顿力学,可以生起我们现实世界的种种科技;量子力学,则能生起微观世界的种种科学。至于诡辩学派的“白马非马”,则此学说实不能引生任何果法。

3.证成理

这是逻辑上的考察,由现量、比量来抉择一个学说,看是否能通得过考察。

因为凡学说都必在识境中建立,所以便应该能受得起识境的考察。印度古代学者成立的正理与因明,便成为考察的标准。考察的依据是立量,人能亲缘者立为现量,如见木柴燃烧而说有火;由推理而成立者为比量,如见烟说有火。如是即“证成”。

瑜伽行派重视“作用”,因为他们的观修即为求得现证果,所以对一学说须加以考察,从而证成,否则便恐怕为一非理之说所误,令人不能得果。

4.法性理

前说三个理,都是将智境(实相)放在识境上来成立,但有些学说是“本来如是”的实相,那就不应更用任何识境上的理来思维、抉择、考察。

佛家说:“山已成就,不可更思。”

那即说对着一座现成的山,即无思维、抉择、考察的余地。若还要思维它到底是不是山、抉择它成未成山、考察它如不如山,那就是钻入牛角尖。

譬如说:“正见能断烦恼”。那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是故即不应思维正见到底是否能断烦恼;亦不应抉择什么正见能断烦恼、什么正见不能断烦恼;更不应考察“正见能断烦恼”这一观点。

所以瑜伽行派为法性理下一定义,那就是:“为不可思议处”,即谓其不应落入可思议的识,用识法来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