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具佛性有情

具佛性有情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已经提到过,佛种姓是于有情心识中成立未显露的法身,如来藏则周遍而说法身,所以二者可说为同义。有情都是佛种姓,即等于成立有情都有如来藏。成立“具佛性有情”,是由因生果,这是以现分为因。这样的驳论,是有意否定如来藏的常、乐、我、净四种德性。质疑的人学佛二三十年,可是却坚持依其一偏之学来否定如来藏。

偈颂第三句说:“具佛性有情。”

这句偈颂,建立一切有情为“具佛性”的有情,即说,一切有情都具有堪能成佛的功能。这样,一切有情便都是“佛种姓”,不单只人能成佛(成为觉者),即地狱众生与饿鬼,以至微虫只蚁,都堪能成佛。

由是即等如成立了如来藏。前面已经提到过,佛种姓是于有情心识中成立未显露的法身,如来藏则周遍而说法身,所以二者可说为同义。有情都是佛种姓,即等于成立有情都有如来藏。


现在成立“具佛性有情”,是依“由因生果”作用理而说,说的是“现分”,此又名为大悲、大乐。

说为大悲,那是赞叹如来法身的功德(喻为荧光屏的功能),将这功德说为如来的大悲心,因为有这大悲心,一切有情才能在他们的世界显现,成为生命形态。

说为大乐,那是站在一切有情的立场来说,有情能成为生命形态,在世间生存。这种成立生命以至堪能生存的功能,便可以说之为大乐———说为大乐而不仅仅说之为乐,那是为了在定义上作区别,因为佛家说乐,通常说为“离苦得乐”,现在成立生命并未离苦,因此即名之为大乐,以免与离苦得乐的乐混淆。

由大悲与大乐的含义,我们便可以理解,如来法身功德中的现分,即周遍法界的生机与有情各各所得的生命力。

在《解深密经》中,谈到一个“阿陀那”,它便即这个现分。

经说阿陀那有两个功能———

第一,它有执持力,执持有情的根官(如眼、耳等)不坏、执持有情的身体不坏。这种所谓执持力,显然即生命力。

第二,在《解深密经》中有一首偈颂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即说,阿陀那有“相续”的能力。瀑流看来似乎不断,但其实这“不断”只是一阵一阵瀑流的相续,我们的身体其实也一样,身体是新陈代谢的相续,所以我们的身体其实是刹那刹那地变异,在短时间,我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变异,时间长了,就说人长大了、人老大了。不只身体,其实心识也是相续,这情形我们容易理解,那就是心念的前后相继,由一个念头,转为另一个念头,念念相续不断。人具有身心相续而生存的能力,那就是法界赋予我们的生机。

释迦恐怕人会将自己所具的生机或生命力执为“自我”,因此不想细说(开演),只在经中一提。只是他用的是“阿陀那”之名,实际上与“现分”是同义词。

成立“具佛性有情”,是由因生果,这是以现分为因。现分既为生机,一切有情都借此生机而生起,是故即可用现分为因。同时,现分是如来法身功德,那便是以如来法身功德为因,有情为果。如来法身功德当然即佛性(荧光屏功能当然即荧光屏性),由是即可说一切有情都具有佛性(荧光屏上的一切影像,都具有荧光屏性)。

这样来成立“具佛性有情”,十分直接,只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现在我们且掉转笔锋,谈谈那个阿陀那,因为汉传佛教对它有很不同的见地。

依照唐玄奘法师以前的汉传佛学传统,佛家将阿陀那归入第七末那识。末那识的功能,主要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执持“自我”。于成立自我的同时,就成立了“我所”,我所见、我所闻等等。佛家将此称为“我与我所”。由此又施设一个名言,叫做“能所”,例如自我是能见、事物是所见之类。

因此,佛家说,第七末那识恒常跟四种烦恼相应: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即末那识表现出来的功能。现在,阿陀那识既然执持我们的身体以及如瀑流的种子,那么,就可以当成是执持自我,执持四烦恼。

这样解释,唐玄奘不满意,因为这恰如佛之所说“恐彼分别执为我”,佛怕我们有这样的执持,我们这样理解,便正是佛之所不欲。所以唐玄奘将阿陀那归为第八识。

说阿陀那等同第八阿赖耶识,也有他的根据,因为阿陀那显然具有种子,否则便不能说为“一切种子如瀑流”,人的第八阿赖耶识是其余七识(末那识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薰习诸法种子的场所,同时藏有万法种子,因此玄奘便根据自宗的见地,说阿陀那为第八阿赖耶识。他的学说,实较前人为超胜。

但若真正理解阿陀那时,最好是不把它当成是心识,若把它理解为“现分”时,这便是法界赐给一切事物的“能成显现”的功能,这就能离心识,便亦同时不会给人把它当成是自我。

宁玛派将阿陀那施设为现分,也许就是这个缘故。


质疑者或会争论:不错,人具足现分,所以能显现而成为人,但随着人年纪增长,这现分会不会虚耗掉呢?

这一问,是预设一个陷阱。

如果我们说不会,他们就可以驳斥说,人老生命力就衰退,这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你怎能说现分恒常不变。

如果我们说会,他们就可以说:这样说来,如来法身也会随着我们衰老而衰老,这样的话,说一切有情是佛种姓,便也要分别为少年的佛种姓、老年的佛种姓了。

这样的驳论,是有意否定如来藏的常、乐、我、净四种德性。如来藏具此四德,是因为如来藏为“无为法”,即尽离缘起的法,如今却借着生机这个题目,硬把它拉入不离因果的缘起法,即“有为法”的范围来讨论,那是讨论主题的混乱,疑问本来就不可成立。所以如果要反驳实亦不难,人的生命力衰退,是识境中事,现在说如来藏具有现分,则是智识双运境界中事,不同境界的事不应拿来互相较量。正如我们虽于识境中建立佛为“丈八金身”,那实在只是用识境的语言来赞叹佛,并不是真的离缘起来见如来,若真能离识境,则既无“丈八”,亦无“金身”。所以,不可以将我们用识境语言说为“生机”的法,用来思议离识的如来法身功德。

这真是末法时代的争论,因为这争论并非假设,而是笔者碰到的质疑。质疑的人学佛二三十年,可是却坚持依其一偏之学来否定如来藏。当年引导他学佛的人,实在是引导他入盲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