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1〕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2〕’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3〕’,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4〕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5〕’,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6〕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7〕’,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8〕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9〕’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10〕名阿罗汉。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11〕,人〔12〕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13〕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14〕行者〔15〕!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释】
〔1〕须陀洹(huán):为佛教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结果。 〔2〕果:本义为草木的果实,此转指由因所产生的结果。 〔3〕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道。〔4〕斯陀含:系佛教声闻乘四果中第二位圣果。 〔5〕一往来:指断除见惑后再断除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 〔6〕阿那含:佛教声闻乘四果的第三果,断尽欲界九品惑,不再返还欲界的圣者。 〔7〕不来:不再返还。〔8〕阿罗汉:佛教声闻乘四果的最高果位。指断尽一切烦恼而得尽智,堪受世人供养的圣者。 〔9〕道:为修持所得之境界。此指涅槃。〔10〕有法:有作为之法,如体用俱全的一切事物;若龟毛兔角等体性全无者,则叫做无法。 〔11〕无诤三昧: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是无人我、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的禅定。 〔12〕人:欲界中的有情,为六道众生之一,思虑最多,因过去世中曾修中品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13〕离欲:断除欲界思惑,远离欲界烦恼。 〔14〕阿兰那:比丘的住处。略称兰若、练若,意译无诤、无诤声、无诤行、空寂,或最闲处,为森林、原野、沙碛等之义。由于离村落不远,僧众、信徒往来不困难,又因不近村,故最适宜修梵行。 〔15〕行者:指修行佛法的人。
【译文】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须陀洹能不能这样认为‘我得须陀洹果’呢?”
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没有可执著的圣者境界能进入,不去执著色、声、香、味、触法等,才可以叫做须陀洹。”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斯陀含能不能这样认为‘我得斯陀含果’呢?”
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名为‘一往来’,而实际上没有什么可让他往来,才可以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阿那含能不能这样认为‘我得阿那含果’呢?”
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又称为‘不来’,而实际上没有什么让他不来,才可以叫做阿那含。”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阿罗汉能不能这样认为‘我得阿罗汉道’呢?”
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不执著一切,才称为阿罗汉。世尊!如阿罗汉这样认为‘我得阿罗汉道’,就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世尊!佛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是人类中的佼佼者,是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如这样认为‘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安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因为我的修行不执著一切,佛说须菩提安住在寂静处。”
【解析】
此第九分,佛以声闻乘(俗称小乘)的修行来说明菩萨的心也应“无所住”。佛教声闻乘的弟子们,按照佛的教导修行,能够得到四种成果。每一种结果,都不允许有某一类的执著,而菩萨的修行则不应执著一切。末后,须菩提以自己不执著“有所得”,而能“无所行”,对于菩萨“应无所住”的方法作肯定。有佛教修行者认为,大乘方法比小乘修行高明,能顿断执著;也有认为小乘比较好把握,依法渐修能一步一步去处执著。有说这是因人而异,不同方法同样效果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