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1〕所,于法〔2〕有所得不?”
“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3〕佛土〔4〕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5〕,不应住色生〔6〕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7〕而生其心。”
“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8〕如须弥山王〔9〕,于意云何?是身为大〔10〕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
〔1〕然灯佛: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是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之佛。 〔2〕法:一切法、物质,指所有的存在与非存在。〔3〕庄严:装饰、排列之意。如布列众宝、香华、宝盖等物,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或以善美、功德改变国土、自身,也称庄严。〔4〕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之分。 〔5〕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6〕生:生起的意思。佛教指有为法之现起。 〔7〕无所住:不执著一切。 〔8〕身:属六根之第五,即身根。指触觉器官之皮肤及其机能。 〔9〕须弥山王:印度神话中,屹立于世界中央金轮上的高山。意译妙高或妙光。相传此山有七山七海绕其四周,入水八万由旬,出于水上高八万由旬,纵广之量亦同。周围有三十二万由旬。由四宝所成,北面为黄金、东面为白银、南面为琉璃、西面为颇梨。而须弥山四方的虚空色,也由这些宝物所反映。七金山与须弥山间的七海,充满八功德水,七金山外隔着碱海有铁围山,碱海中有郁单越(北)、弗婆提(东)、阎浮提(南)、瞿耶尼(西)四大洲,此即所谓的“须弥四洲”。 〔10〕大:自体宽广、周遍、包含、多、胜、妙、不可思议等的意思。
【译文】
佛对须菩提说:“你如何理解呢?如来过去在然灯佛那里,对于一切,有过执著吗?”
“世尊!如来过去在然灯佛那里,对于一切,没有执著。”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菩萨庄严了佛土吗?”
“没有啊,世尊!为什么呢?庄严佛土,不是执著的庄严佛土,而是名为庄严佛土。”
“所以,须菩提!菩萨、大菩萨们应该这样生起清净心,不执著色法生起心,不执著声、香、味、触、法等生起心,应当不执著一切而生起清净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子像须弥山王,你如何理解呢?他的身子大吗?”
须菩提说:“很大啊,世尊!为什么呢?佛说不执著的身子,可名为大身。”
【解析】
此第十分,佛先以自我因不执著而成佛举例,须菩提领悟佛意,解说为“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肯定了佛不执著。佛再以菩萨亦应破除一切执著举例,须菩提领悟佛意,解说为“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即菩萨的修行,不能执著在“庄严佛土”上,因为“名”以及其所名的“物”都非实有。佛接着引申出此经的主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的心不可执著在六尘境上,不要去执著一切,这样才能发起成佛的清净心。
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据说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曾听闻到此句时,颇有感触而开悟。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世间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状态中,如执著身体、执著服装、执著家庭、执著名誉、执著饮食、执著用具、执著财富、执著地位、执著友谊等等。执使我们内心失去独立。执著于内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己。执著使我们产生内心的不安。只有不住相的修行,才能够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解脱烦恼,能够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最后佛以“身”为例,与须菩提巧妙配合,以破除心的执著。此段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理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