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结集长达数月才完成。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一次结集时,弟子们把释迦牟尼的教导背诵出来,通过大家共同审定,形成最初的佛经,这是可信的。至于说第一次结集时诵出“杂藏”、“菩萨藏”,估计那是后人的附会,不足为信。第一次结集大会期间,还有1000多位来自南方的比丘要求参加会议,被主持结集大会的迦叶拒绝了。这次结集由阿难唱主角,独自诵出大乘“三藏”。

二、第一次结集

相传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当时正率领一批佛弟子在另一地区传教,听说释迦牟尼离开了人世,许多弟子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有个弟子却说:“你们有什么可伤心的?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立了那么多清规戒律,这也不许我们吃,那也不许我们干。现在他去世了,我们不就自由了吗?”作为大师兄的迦叶(图3),听了这话非常生气,立即予以驳斥。迦叶的观点是:释迦牟尼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生前的教导依然是佛教教团的行动指针,绝不能抛弃。迦叶由此酝酿起一个计划,要把释迦牟尼的教导汇编起来。

img3

迦叶(图3)

为了防止异端邪说渗入佛法,避免佛教教团人心涣散,迦叶抓紧筹备佛陀遗教的结集工作。释迦牟尼去世三个月后,迦叶在阿阇世王的大力支持下,邀请1000名阿罗汉会聚王舍城,从中选出500人进入灵鹫山七叶窟结集佛陀之说。对于这一事件,佛教史上称之为“第一次结集”,亦称“初次结集”、“王舍城结集”、“灵鹫山结集”、“窟内结集”、“窟内小乘结集”、“上座部结集”、“五百结集”等。

据《善见律》、《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以及《摩诃僧祇律》等佛典记载,在王舍城集结中,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宣布了释迦牟尼的遗嘱:“阿难!我灭度后,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舍。”与会的大比丘们对什么是“小小戒”阐述不同,迦叶则认为,这是阿难的过错,因为阿难没有向释迦牟尼问清楚什么是“小小戒”,所以应向大家忏悔。对此责难,阿难回答:“时佛身痛,恐以恼乱。”迦叶诘言:“汝不问此义,犯突吉罗。应自见罪悔过。”阿难言:“大德,我非不敬戒,不问此义,恐恼乱世尊,是故不敢。我于是中,不见罪相。敬信大德,今当悔过。”(——见《五分律》卷三十)

第一次结集由迦叶主持。具体的形式是:大家依次推选一位博闻强记的大比丘上台,由他根据自己的回忆,将他听到的释迦牟尼的教诲复述出来。复述时,先要说明释迦牟尼的这番教诲,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对哪些人讲的。然后,参加集会的其他大比丘们,共同审定那位大比丘复述内容的真伪,看他讲的是否与自己曾经听到的释迦牟尼的教导相吻合。大家共同确认的,便作为释迦牟尼的遗教正式定稿,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经,是佛教信仰的理论依据。

因为真正的佛经是以上述会诵形式结集而成的,所以每部经典的开头,通常都是“如是我闻”、“我闻如是”、“闻如是”等,然后就说明释迦牟尼说法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等。试举几例:

《长阿含经》开卷即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华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华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惟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华林堂,就座而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

《中阿含经》开卷即道——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于圣贤得欢喜乐,正趣漏尽……”

《杂阿含经》开卷即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开卷即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上述四例,均选自四部带有丛书性质的大经,合称“四阿含”,属于最原始的佛经。第一次结集时形成的佛经,还是口语佛经。真正写成文字的书面佛经,相传是到了公元前1世纪末时,在阿卢寺举行的第四次结集时才有的。

img4

阿难(图4)

第一次结集长达数月才完成。侍从释迦牟尼时间最长、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图4),背诵了释迦牟尼对佛教教义的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被肯定下来后,称作“经藏”(修多罗,亦称“法藏”),即“阿含部”。严守释迦牟尼所定的戒律、号称“持律第一”的大弟子优婆离,背诵了释迦牟尼关于戒律的一系列教导。这些教导被肯定下来后,称作“律藏”(毗尼藏),即《八十诵律》(因优婆离分八十次背诵完毕,故称)。

还有一些典籍的说法是:在第一次结集时,除了诵出“经藏”与“律藏”外,还由苦行有德、号称“头陀行第一”的大弟子迦叶,背诵了释迦牟尼一些杰出弟子发挥佛教教义的论述,称作“论藏”——经、律、论合在一起,称作“三藏”。

有的典籍说:在第一次结集时,诵出“三藏”后,又有人诵出“杂藏”,所以便有了经、律、论、杂“四藏”。

有的典籍则说:在第一次结集时,诵出“四藏”后,再有人诵出“菩萨藏”,加上经、律、论、杂,合称“五藏”。

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一次结集时,弟子们把释迦牟尼的教导背诵出来,通过大家共同审定,形成最初的佛经,这是可信的。但当时是否形成完整的经、律、论“三藏”,那就值得商榷了。至于说第一次结集时诵出“杂藏”、“菩萨藏”,估计那是后人的附会,不足为信。

第一次结集虽然产生了佛经,但当时只是口头相传,没有文字记录,在传播时难免出现讹误、阙漏,这也是后来佛教分裂为许多部派的原因之一。

当然,参加第一次结集的僧人,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主要是迦叶派僧人,代表了上座比丘中的苦行派。据说阿难以没有离欲之罪,遭到迦叶的指责,差点被排斥于五百上座比丘之外。他后来赌气出走,成了阿罗汉。

第一次结集大会期间,还有1000多位来自南方的比丘要求参加会议,被主持结集大会的迦叶拒绝了。这些比丘就在富兰那长老的带领下,在七叶窟外组织结集,整理出了另一“版本”的“五藏”。佛教史上,称他们为“大众部”,并把这次窟外结集称作“大众部结集”或“大众部小乘结集”。

窟里窟外的结集,几乎同时举行,同时完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结集的佛经,其实都属于小乘经典。虽然也有人称上座部结集是大乘经结集,那只是大乘佛教兴起后部分人的一种说法。

据说当时也有大乘结集,那就是阿难受迦叶排挤赌气出走后,与文殊、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结集。这次结集由阿难唱主角,独自诵出大乘“三藏”。小乘佛教认为,这些大乘经典并非释迦牟尼在世时说法的内容,因此不予承认。这次结集也称为“铁围山大乘结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