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三次结集
阿育王(图5)
相传到了释迦牟尼涅槃后235年(另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涅槃后236年,还有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涅槃后250年),6万名比丘聚会,讨论佛经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混乱的现象,怎样来克服困难,正本清源。最后,他们推选出1000名精通“三藏”者,参加第三次结集大会。
当时古印度正处于鼎盛的孔雀王朝,执政的是佛教史上有名的护法王——阿育王(图5)。他也看到了佛教经籍散乱、戒规纷纭的情况,十分支持佛教界再次举行结集。他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即波吒利弗城,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八纳)主持召开了第三次结集大会。
出席这次结集大会的1000名比丘代表,诵出“三藏”,宣明佛旨,整理正法,阐明戒规。这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典籍,辑为《论事》。所谓“论事”,即争论的问题。《论事》把各派不同的论点整理出来,共1000条,现仅存116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内部分裂进一步加深,派别林立,争论非常激烈(另一种说法是,这次结集诵出《阿含经》,使之最后定型。“阿含”就是“传承的教说”或“集结教说的经典”的意思)。“三藏”由此而得以纯洁,魔僧因此而遭到淘汰。
华氏城的这次千人集会,旨在弘扬佛教,明确正法,统一戒律,使佛教基本典籍最后整理定型。对于这一事件,佛教史上称之为“第三次结集”,亦称“华氏城结集”、“纯洁三藏结集”、“一千比丘结集”等。
第三次结集后,阿育王即派出大批僧人,到恒河流域以外的南亚各地传法。目犍连子帝须也派弟子末阐提、摩诃提婆、昙无德、摩哂陀、郁帝夜等分赴外国传法,使佛教远播中东、欧洲。
关于第三次结集,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137年,华氏城出现了一个名叫众贤的魔罗,化作罗汉之形混迹于比丘之中,与众比丘争辩了16年,兜售其非佛之说。犊子比丘知道后,在难陀王的支持下,会集精通“三藏”的高僧,与众贤进行辩论,击败了这个魔僧,使正法得以弘传、佛典得以纯洁。有些佛教史家,把这一事件称作“第三次结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