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传播的语言

佛教传播的语言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迦牟尼对此进行了批评,指出梵语在当时主要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婆罗门使用的书面语言,下层百姓不易接受。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佛经的传播,各部派由于流传地区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多数佛学传播者,也开始使用梵语来弘扬佛法,而且还用梵语来改写原来的方言俗语佛经。因此,大多数佛学传播者,只能仅将散文部分译成梵文,而让韵文部分仍保持原来的语言状态。

二、佛教传播的语言

释迦牟尼在传教过程中,广泛接触下层百姓,所以他说教时所用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接受,而且善于运用方言,在摩竭陀国用摩竭陀话说法,在萨罗国用萨罗话说法。他这样做,使当地人感到亲切,易于接受佛教教义。

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释迦牟尼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去传教。佛经上记载,对于出去传教使用什么语言,弟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弟子认为,应该用梵语传教(梵语是古印度的一种书面语言,有比较规整的语法)。释迦牟尼对此进行了批评,指出梵语在当时主要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婆罗门使用的书面语言,下层百姓不易接受。他要求弟子们到达无论哪里,就用当地的方言传教,尽可能使人民大众理解和承认。

释迦牟尼去世后,佛经的第一次结集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举行。当时结集出的“三藏”,据说用的就是这一带的语言,早期佛经中,有不少半摩竭陀语的因素,想必与第一次结集有关。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佛经的传播,各部派由于流传地区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不同。比如,上座部使用派湿恰语,南传上座部使用巴利语,正量部使用阿巴勃朗姆湿语,说一切有部使用梵语,等等。

img8

《楞伽经》(图8)

到了公元4世纪前后,印度婆罗门教的实力又恢复了,因此梵语又得以盛行,并成为学术用语及通用的标准语。尤其是成文的书面记载,都用梵语来取代以前各地使用的方言俗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多数佛学传播者,也开始使用梵语来弘扬佛法,而且还用梵语来改写原来的方言俗语佛经。

比如,被达摩祖师定为禅宗传法的理论依据、被唯识宗奉为主要经典之一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图8)),即以优美的梵文作为它的语言载体。由于它的表述精练、准确,所以就便于传播。中国禅宗自达摩开创以后,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后来楞伽之学渐渐转为只是名相之学,那是四祖道信以后的事了。《楞伽经》传入中国后,被看作“如来心地要门”而受到高度重视,有三种译本(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本、唐实叉难陀译本)传世。它的文体分为偈颂和长行(散文)两大部分,摘录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

是诸菩萨摩诃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这部经名的“楞伽”二字即为梵语,中文可意译为“不可往”、“不可到”或“难入”,指的是一座山名,也是一座城名(因为这座城在楞伽山顶,所以山名也就成了城名),由于这山城极高,原为夜叉王所据,在此噉食生灵,无路可通,无神通者不可往,故名。经中还有许多梵语音译之处。如“佛”即梵语“佛陀”的简称,“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偈”是梵语“偈陀”的简称,等等。而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意译。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传播的方便。

包括《楞伽经》在内的许多佛经,当初改用梵文著录时,比较容易将散文译成标准的梵文,而韵文就难以译成标准的梵文了。这就如同现在翻译外文诗歌,难以保持它原有的韵律。因此,大多数佛学传播者,只能仅将散文部分译成梵文,而让韵文部分仍保持原来的语言状态。如现在存世的梵文《法华经》、《无量寿经》等佛典,散文部分都是梵文,而韵文部分则是方言俗语,但一旦翻译成中文后,就全然没了最初的“俗”气,而显得文绉绉的了。试以《法华经》(图9)的一偈为例——

修戒行布施,作福为良田。

从是至彼岸,常到安乐处。

img9

唐写本《法华经》(图9)

将方言俗语翻译成梵语的佛经,看上去已具备了梵语的形式,但它的不少词汇、词形,尤其是音韵,还有着方言俗语的因素。因此,学术界称佛经中的梵语为“混合梵语”(因为梵语中夹杂着方言俗语)或“佛教梵语”(因为某些词汇是佛教专有,日常使用的词汇中不会出现)。

随着梵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后来新写的佛经都改用梵文了。特别是大乘佛教各大流派基本上都是用梵语撰写佛经,并习惯用梵语来进行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