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国佛经翻译家
支谦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居士、佛经翻译家,一名越,字恭明,祖籍大月支(今新疆及其以西一带)。祖父法度在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投奔汉室,拜中郎将。支谦生在中原,从小聪明好学,备通六国语言,博涉中外典籍,后来跟支亮学佛典,为支娄迦谶(支谶)的再传弟子。东晋支愍度在所撰《合首楞严经记》中说:“支谦生于汉土,然不及见支谶。但有支亮者,字纪明,资学于谶,而谦则受业于亮。”
支谦(图17)
支谦(图17)对于前辈的学说,既有继承,亦有发展。比如,他觉得支娄迦谶翻译的佛典,对一些专用名词等采取音译的方式,汉地学佛者不易理解其内容,便重新翻译。如支娄迦谶译有《般若道行品》,支谦重译,改称《大明度无极经》。
支谦在翻译佛经、传播佛学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世俗社会,素有“智囊”之称。他本来主要活动区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见天下将乱,便避祸南下。孙权仰慕其大名,请他入宫,询问佛经旨义。支谦应答如流,深受孙权青睐,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登。
从黄武二年(223年)至建兴二年(253年)的30年间,支谦先后翻译了《维摩诘经》、《大般泥洹经》、《法句经》、《瑞应本起经》等数十部佛典。他依《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作连句梵呗三契,还特制梵呗新声,著有《赞菩萨连句梵呗》。他翻译的《微密持经》八字真言,不用对音,足见其译文追求美巧而不惜牺牲信实。东晋支愍度在《合首楞严经记》中评论支谦道:“才学深彻,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支谦译经崇尚文丽,开了佛教玄学化的先河。
支谦辅导的太子孙登,没当上皇帝,先于孙权去世,时为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孙登死后,孙权又立孙和为太子;过了8年,又废之而立孙亮为太子。支谦见政局不稳,在孙登死后不久,即到穹窿山(今江苏苏州西南)隐居,不问世务,跟从竺法兰修练五戒。卒于山中,享年六十。
汉末在洛阳流行的佛教,主要有两大系统,到三国时都传到了南方。
一是安世高的禅学,基本上属于小乘。重要典籍有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还有安玄所译《法镜经》,以及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阿难念佛经》等。安世高的得意门生中,有南阳人韩林、颍川人皮业、会稽人陈慧(康僧会曾问学于上述三人),此外,还有临淮人严浮调。
另一系统是支娄迦谶的般若学,基本上属于大乘。重要典籍有支娄迦谶所译《般若道行品》、《首楞严经》,还有支谦所译《大明度无极经》、《大般泥洹经》、《维摩诘经》等。支娄迦谶的高足有支亮,支亮最有才华的弟子是支谦。
康僧会(图18)
这两大系统第三代代表人物支谦和康僧会,都是系出西域生于中土的佛经翻译家,对华夏及域外文化,都有比较深的了解。他们所译的佛典,崇尚文章的优雅流畅,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术语和理论,也掺入到译本之中。
康僧会(图18)祖籍康居(今伊朗一带),天竺(今印巴次大陆)人。其父经商,带着全家移居交趾(今越南一带)。康僧会十余岁时,父母双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为僧,励行甚峻。他在《安般守意经序》中自述——
余生末纵,始能负薪,考妣殂落,三师凋丧,仰瞻云日,悲无质受,睠言顾之,潸然出涕。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余从之请问,规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余助斟酌,非师不传,不敢自由也。
康僧会为人谦虚谨慎,弘雅有识量。他笃志向佛,好学不倦,广涉三藏,博览六典,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孙权闻其博学,于赤乌十年(247年)在建业(今江苏南京),与之论佛,对他颇为赏识。论及舍利之感应,孙权为其建塔寺,名为“建初寺”,这是江南第一座佛宇。从此,康僧会便在建初寺宣讲佛法,翻译佛经,佛教在江南日益兴盛起来。
康僧会先后翻译了《阿难念佛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杂譬喻经》、《六度集经》等佛典。他还依《双卷泥洹》,制作泥洹梵呗一契。康僧会所译妙得经体,文义允正,辞趣雅澹,义旨微密。如其所译《六度集经》,文辞典雅,援引了不少中国传统的理论,这些内容是该经原本中所没有的。他以《易经》、《诗经》、《老子》等内容来融合佛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兼有佛、儒、道思想的佛经翻译家,并将禅学从小乘系统提高到了大乘的地位。
据《高僧传》记载,由于康僧会德高望重,后来东吴末帝孙皓亦从之受“五戒”。康僧会卒于晋太康元年(280年)。他译经讲法的建初寺,东晋咸和年间毁于苏峻之乱。为了纪念这位高僧,晋代有位画家还画了一幅康僧会的肖像,同时代的孙绰为之作赞词——
会公萧瑟,实惟令质。
心无近累,情有余逸。
厉此幽夜,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卓然高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