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花甲之年才终于有了西部行的机会,走进了我在年少时就已心驰神往的敦煌莫高窟。
秋天的大漠,依然干燥与炎热。这天上午我刚由兰州飞抵有大漠明珠之称的敦煌市,便顾不得旅途的劳顿,驱车从敦煌南门出发,前往莫高窟。
在暑气蒸腾的大漠里,汽车行驶约半个小时的路程,经过一片平缓的坡地,开始进入一条深而宽的河谷。据说,在唐代这里曾是一条名叫“大泉”的河流。今天,那汹涌的河水早已不在,只留下河谷两侧平均约17米高的陡壁。汽车沿着干涸的河谷前行着,忽然见到由砾岩组成的峭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高低错落,像蜂窝一样的洞窟。这时,司机告诉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也称千佛洞。”
我在将近大半天的时间里,一连先后潦潦地观看了这里的数十个洞窟。这次,我真切地目睹到了莫高窟的雄姿,同时也感受着她的神奇魅力。我在参观洞窟的过程中,不时被每个洞窟的古代艺术所感染,可又无奈总被那无情的时光所催促着。
我是迈着沉甸甸的脚步而走出最后一个洞窟的。论我当时的心境,没有选择立刻离开这里。因为此时呈现在我眼前的莫高窟,她神奇的历史与现实都在吸引着我。于是,我便孤自伫立于庞大而雄奇的莫高窟前,默默地凝望和遥想着:敦煌莫高窟——神奇的历史和历史的神奇。
莫高窟,令我莫解的神奇。
据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的陆续开凿,至14世纪结束,前后延续约1000年的时间。我不禁在想: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偏远,荒无人烟之地去开凿莫高窟?在那交通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古人是怎样设计、开凿洞窟,绘制壁画,完成巨型和微型雕像的呢?有的洞窟小得甚至容一个人都很困难,但洞内却仍然绘满了精致的壁画,其精巧程度与大洞窟的壁画绝无两样,很难想象出古代的画师们是如何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佳品的……然而,这诸多问号,竟成为我心中一个个莫解的神奇。
莫高窟,艺术宝库的魅力。
据介绍,莫高窟是伴随着佛教从西方传入和古丝绸之路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现存的492个洞窟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规模上讲,有的像小礼堂,有的像亭子间,有的像灶洞,有的像地窖。从艺术上讲,所有的洞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洞窟的四周和天顶以及窟内的佛龛四周,都绘满了各种各类的壁画。就连地面上也铺砌着各种纹样的花砖。从风格上讲,洞窟中佛龛的形式、壁画和彩雕的风格,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同,人们从中可以看出历代艺术特征的演变。如北魏、隋唐时期的粗壮洗练、唐代的宏伟富丽、宋代的简捷素雅、元代的遒劲等。在雕像中,有高达几十米的气魄雄伟的大佛,也有小到几十厘米的小菩萨。纵观莫高窟中古代的壁画不仅色彩绚丽,而且气魄宏大,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令世人叹为观止。从壁画表述的内容看,它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动人场景。莫高窟的壁画,不但反映了当时各阶层的不同生活侧面,也反映了古代敦煌的地方历史,对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形象资料。在莫高窟壁画中,最为著名的是绘于302窟南壁的四身飞天图,也是壁画中的代表作。图中有四名飞天少女,两人一组,左右对称。每人身着飘逸的彩装,长长的飘带凌空飞舞,不用翅膀,无需驾云,在空中自由翱翔,追逐嬉闹。前面的飞天双手平举,回身召唤:后面的飞天张开双臂,奋力向前。整幅壁画显示出飘逸与洒脱,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给人以极其丰富的美感。正所谓:“天衣飞扬,满墙风动。”
莫高窟——稀世珍宝的流失。
据说,莫高窟自开凿以来,虽然几经繁荣,却也在战乱中几经萧条,致使一些文物宝藏逐渐散失。1900年5月的一天,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他当时是莫高窟的实际住持。为了改善自己所住洞窟的条件,便雇人清除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17号石窟中的流沙与碎石。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宝窟。待到夜深人静,他独自悄悄打开泥墙,进入门内,发现是一个三米见方的“藏经洞”。在与世隔绝了千年之后,才使藏经洞终于回到了世人面前。
藏经洞中的文物件件都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因为当时现存的古籍,除了简牍之外,最早的印本是北宋时期的,而洞中的古书,不仅有大量的唐代写本原件,而且还有南北朝时期的书籍,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十个朝代的各种历史文书、文件五、六万件,对研究中国古代各方面的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们评说,这是二十世纪我国考古学上的最重大的发现。至此,消息传遍海内外。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对此竟毫无兴趣,甚至将文物、运往兰州的几千两银子也不肯出,给了帝国主义文化强盗们可乘之机。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连买带骗,劫走一万多件,装满了29大箱运回伦敦。然后,在伦敦又写文章,又办展览,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藏经洞的发现便轰动了整个世界,从而使更多的强盗向中国涌来。1908年,法国文化强盗伯希和来到敦煌,在洞子里选了20多天,从中窃取了6000多件最珍贵的文物,还大摇大摆地运到北京,举办了展览,然后偷偷运回巴黎。1911年日本人枯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盗走经卷500多件。1914年至1915年,俄国的鄂登堡盗去大量写本。至此,藏经洞中的无价之宝所剩无几。听到这里,我的心痛惜交织。莫高窟稀世珍宝流失的历史在告诉人们:国之无能,连盗贼们都理直气壮,这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耻辱啊!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由于莫高窟稀世珍宝的流失和旧政权的腐败,加之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漠视,在旧中国曾出现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奇特现象。这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耻辱。
如今,藏经洞里已无文物,所剩的一些经卷,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中。尽管强盗们掠走了莫高窟的一些珍藏,但莫高窟的伟大艺术价值是盗不走的。近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敦煌学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莫高窟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和祖国各地的专家和游客。
莫高窟——我凝望你,人们在这里真实地感受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精深的文化艺术。
虽然我最终离开了莫高窟,但我将会永远地凝望你。因为,你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