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真正意义上的佛藏索引
按照帙号或目录去查阅佛经,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还是既费时,又费神,就像大海里捞针一般,难免有望洋兴叹之感。
佛教典籍中,也有一些勉强可以充作索引的,如梁代宝唱等人编撰的《经律异相》,唐代道世编撰的《诸经要集》和《法苑珠林》、李师政编撰的《法门名义集》,宋代道诚编撰的《释氏要览》、陈实编撰的《大藏一览集》、法云编撰的《翻译名义集》,明代一如等人编撰的《大明三藏法数》、圆瀞编撰的《教乘法数》等,都是用分门别类法或数目法编成的。这对于查找佛典,确实提供了不少方便。但严格地说,这仅仅是类编而并非索引,它们不具备索引“一索即得”的功能。包括有的典籍虽号称《大藏经索引》(日本人川上孤山编),其实也只是一种佛藏类编。
1933年,许地山在燕京大学编写的《佛藏子目引得》,堪称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大藏经索引。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撰译者引得》;第二,《梵音引得》;第三,《经品名引得》;第四,《旧录引得》;第五,《史传引得》。其中最重要的是《旧录引得》和《史传引得》。所谓“旧录”,指的是中国佛藏中现存的旧目录;所谓“史传”,指的是中国佛藏中史志传记。
《佛藏子目引得》所选的标准本是《大正藏》,因为它编纂较晚,收经较多,印刷较精,校注较科学。此外,兼收《卍正藏经》、《卍续藏经》和《弘教藏》。后面的三藏,只作参照之用,子目的页码只记《大正藏》。这四种《大藏经》,在引得中分别以四个字代表:《大正藏》简称为“大”,引得内印为○大;《卍正藏经》简称为“卍”,引得内印为○卍;《卍续藏经》简称为“续”,引得内印为○续;《弘教藏》简称为“弘”,引得内印为○弘。引得中四种《大藏经》一同注录时,次序排列是“大”、“卍”、“弘”、“续”。
《佛藏子目引得》中的经名、撰译者姓名,都是以上述四种《大藏经》的目录为准。其中的品名、梵音,则以《大正藏》的总目录为据,有时也参看《大正藏》的经文及注解;梵音有时还参看《大藏经南条目录补正索引》、赤诏《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经名凡是以梵字开头的,都归并排列在一起,称之为“经品名引得梵字部”,附于《经品名引得》之最后。引得有笔画及拼音检字。全书分装三册:第一册分别是《笔画检字》、《拼音检字》、《撰译者引得》和《梵音引得》,第二、三册则是《经品名引得》,“梵字部”附在末尾。
检索《佛藏子目引得》,必须清楚下列几点:
1.《撰译者引得》以撰译者的姓名为条目,其生活的朝代、官衔、籍贯等附于姓名之后。撰译者为帝王,则以其朝代及谥号为条目。同名不同人者,均一一注明。
2.《梵音引得》将撰译者姓名有梵音者集中在一起,以梵音为条目,以其汉文名为注。同一人有不同译音者,设互见条。
3.《经品名引得》中,如果同一部佛经出现于几种《大藏经》内,其经名、撰译者、卷数相同的,就共立为一个条目;如果各藏的经名略有不同,便分别注录,以免检而不见之弊。
4.撰译者僧名前所冠之“瞿昙”、“尊者”、“竺”、“释”、“僧”、“支”、“白”、“康”、“帛”等字,通常都移于僧名之后。
5.经品名前所冠之“佛说”、“阿毗”、“阿毗达摩”、“阿毗昙”、“御撰”、“御制”、“大乘”、“大乘阿毗昙”、“大乘阿毗达磨”、“佛说大乘”、“佛说阿毗昙”、“释”、“注”等字,都移于经品名之后。
6.经品名以朝代开头的,前面一般有个“大”字,如《大唐西域记》、《大宋僧史略》等,沿袭其旧,以全称检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