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德经》是道教经籍的源头
《道德经》即《老子》,本是先秦道家著作,道教从创教开始,就奉之为主要经典,堪称道教经籍的源头。它可能成书于战国初期,即在儒、墨盛行之后。其中有些思想,是针对儒、墨而提出来的。道家这一学派,反映的是没落贵族的思想意识。这个阶层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中,通常都丧失了政治、经济特权,不得不成为“隐士”,有的甚至成了“皂隶”。因此,他们对社会变革极为不满,但又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从而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道教标榜老子和《道德经》(图148),完全是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抗衡形势的需要。由于道教的思想理论比较庞杂,用《道德经》所提到的“道”来加以概括十分合适。《道德经》本是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以及人生处世和修养原则的哲理著作,其中心是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法则的思想——
《道德经》(图148)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里所说的“道”,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一个精神的东西。它先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本源。它不依靠外来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着。你去观察它、捉摸它,就会发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然而,它是无声无形、不可触摸的“恍惚”。
什么是“恍惚”呢?《道德经》解释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说白了,“恍惚”就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玩意儿,“道”也是如此——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没有物质内容,是超感知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人们分不清它的状态,看不到它的形象,难以给它起一个确切的名称。说到底,“道”其实是什么也没有。
《道德经》认为,具体事物都是有变化的,只有“道”是绝对不变的,所以它指出——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这是把虚静看作宇宙的起点,以为宇宙是从“静”(“道”)产生“动”(万物),而“动”又最后复归于“静”的循环往复过程。
《道德经》又指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是说:如果能使心灵达到虚寂的顶点,即使客观事物再纷繁复杂,也能静观万物出于“道”而复归于“道”的过程。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获得了真正的智慧。
世界真是太复杂,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怎样来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呢?《道德经》认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这是说: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天下大事;不望窗外,就能掌握自然规律。与外界接触得越多,知道得反而越少。所以,高明的人不去探索就已满腹经纶,不必观察就能作出判断,不用实践就会获得成功。《道德经》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把握“道”。它告诉人们,把握“道”的诀窍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这是说:拼命做学问,每天增长知识,离“道”却越来越远。要真正认识“道”,就得不断挣脱原有知识的束缚,以达到“无为”(亦即“无知”、“无欲”)的境界。
《道德经》有一段奇妙的论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是说:虚空之精生化万物没有止息,这就叫作“玄牝”。玄牝的门户,是天地赖以产生的根源。这里说的“玄牝”,是“谷神”的转换;而“谷神”则是“道”的隐语式称谓——“道”是什么?万物之母。《道德经》以“玄牝”作为“道”的象征,体现了一种“主阴”的观念,隐隐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影响的痕迹。
《道德经》还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图——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其实在当时就已经行不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