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为法海作堤防——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再认识
温金玉
初闻慈航法师之名,确有生疏之感,即至知道了法师之一生主要是在港台地区及新马缅等地弘教,中国大陆教界与学界对他了解相对较少,惭愧之感稍减,而欲知之心却大增。读到法师的部分著作及传记,深为法师之悲心切愿所感动,法师出家闽北、学法内地、讲经缅甸、布教南洋、弘化台湾,并最终修成寂后肉身不朽、全身舍利的一代高僧。其一生行历感人至深,其佛教建设主张深邃广远,特别是法师所提出的教育、文化、慈善三大理念,影响巨大,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慈航法师生于1893年,闽北建宁人氏,俗姓艾,号继荣,字彦才。祖上曾有功名,但至他这一代时,已是家道中落,十岁时母亲逝世,十三岁便辍学去学做裁缝,至十七岁时父亲也逝世。而后,孤苦无依的他走入佛门。后来他回忆这一段因缘说:“我因家庭不幸,读书过少,故出家十余年,犹不能看懂佛经。在家时,只读《三字经》、《六言杂字》、《论语》未终卷。因家境不良,读一日间一日,父母早逝,一切无人照顾,衣食均须自谋。家父虽是国子监生,一生教私塾蒙馆以终其身。年十三,从人习缝纫,因常于寺院中缝僧衣,羡慕出家者之清高伟大,自己既孓然无所依挂,因此引起出家之念。年十七,投邻县泰宁峨眉峰礼自忠上人为剃度师而出家。”想来慈航法师出家的因缘,实在是亲人见背,父慈母爱尽失,这对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来说,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对身无所依的恐惶,是一时难以抚平的痛;另外,因接触出家人,那种行云流水、衣袂飘飘的行止也是最易打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出家后,法名慈航,十八岁随自忠上人赴九江能仁寺求具足戒,参访九华山。以后各处行脚,参学诸方,曾住常州崇法寺、天宁寺,苏州戒幢律寺及天台山观宗寺、南京香林寺、扬州高旻寺、南京正觉寺等地,听经闻法。1927年,已是三十三岁的他得知厦门开办闽南佛学院,求学心切,前往学习,受到一代高僧太虚大师新佛教革命运动思想的影响。1928年,太虚大师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佛学会,太虚当选为会长,慈航法师一度担任中国佛学会庶务。1929年被请至安庆迎江寺任住持。1930年到1935年,一直在香港、缅甸等地弘法讲经。1939年,太虚大师组织“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出访东南亚各国,宣传抗日战争真相,号召华侨与外国友人支援中国的正义之战。慈航法师随同出访。太虚大师回国时他继续留在新加坡,并在东南亚国家弘法。1947年,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接法于圆瑛老法师。1948年赴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从此,一直在宝岛办学培育僧才。1954年,六十岁时在关中圆寂,坐缸安葬后山墓塔。1959年,弟子们开缸查看,面目如生,装金后,安坐供奉,成为台湾第一尊肉身菩萨。
二
慈航法师的一生,致力于振兴佛教,他认为佛教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兴办“教育、文化、慈善”,必须朝这三个方向去努力,所以他归纳说:“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开证法师回忆说:“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慈老对整个佛教是何等照顾关怀,他平时是如何地用心注意到整个佛教的命运。”
1.教育工程
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而没有人才,佛教就不可能有前途。慈航法师说:“佛教的僧青年,是今后佛教的主人翁。”所以他一生都在为僧青年的教育而奋斗不息。浩霖长老认为慈航法师“一生的奔波,都是为了中国的佛教教育在忙”。慈航法师因自身出身的原因,未能接受很好的教育,一直以此为憾,在闽南佛学院读书时就因辍学多年,学识不足,无法跟进同学而惭愧离去。虽然在闽南佛学院的时间不长,但当时,一代高僧太虚大师出任南普陀寺住持兼佛学院院长,先后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三大革命”,并倡导“人生佛教”乃至“人间佛教”的实践。主张弘扬佛教大乘菩萨精神,融入社会,奉献人群,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展,开发民智,净化人心,造福社会。太虚大师以教育来推动佛教的思想给了慈航法师很大影响。慈航法师一生的座右铭是“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他复兴佛教的抱负至大,不避时忌,敢言人之不敢言,以唤醒同胞,共走复兴佛教之路,他是有时代眼光的,他抓住了这个要点,故他不辞困穷,每到一处,即提倡办理佛学院,设立佛学研究所,孕育人才,以为佛教新运动的先锋队。从闽南佛学院出来两年后,他便出任安庆迎江寺住持,有了这一弘法基地,他就创办佛学研究部,以教育僧众,依丛林规矩而施,成立星期念佛会、义务夜校,摄受信众,化导社会。这是慈航法师办学的开始。从现有资料看,他一生创办了大量的佛学机构,在中国创立的有:安庆迎江寺义务夜校、安庆迎江寺佛学研究部、安庆迎江寺国民学校、安庆迎江寺僧伽培训班、台湾中坜圆光佛学院、台湾灵泉佛学院、台湾狮山佛学院、台湾佛学院、台湾汐止弥勒内院。缅甸:世界观音卍缘会、仰光中国佛学会。新加坡:星洲菩提学院、星洲菩提学校、星洲佛学会。马来西亚:槟城菩提学院、雪州佛学会、怡宝佛学会、槟城佛学会、马六甲佛学会、吉隆坡佛学会等。
慈航法师创办如此多的佛教学校的初衷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他纪念太虚大师的文章《应如何纪念大师》中见出端倪:“谁都知道,佛法的伟大,在于文献,而经律论三藏的奥义,又非一般普通知识者,所能了知。故非专心研究佛学者,不能彻其源底。大师法眼洞明,欲弘扬佛法,救世利人,非培养弘法利生青年僧之干部不为功。”所以在内地时就追随太虚大师创办佛教教育,到东南亚国家同样创办佛教学校,特别是到台湾后,创办“台湾佛学院”,被誉为台湾僧伽教育院校教育第一人。后创办的“弥勒内院”,接受了一大批大陆来台的学僧,成为台湾的佛教教学中心。这些当年在弥勒内院亲近慈老的青年学僧,到后来大多成为法门龙象、教界精英。如了中、自立、唯慈、幻生、净海、妙峰、能果、果宗、印海、宏慈、戒视、严持、浩霖、清霖、以德、宽裕、清月、真华、灵根、星云、心然、莲航、净良、常证、圆明、心悟、广慈等法师。星云法师就回忆说:“别的大德就怕听到僧青年的名字,就怕见到僧青年的人,而我们慈公老人却大声疾呼地为僧青年呼吁,佛教能少了僧青年们?老人的眼光是多么远大啊!老人的心怀是多么慈悲的啊!”妙峰法师也评价慈航法师说:“因你来台的保护和理想,并非光为了教育几个本省青年,而是想在这佛教存亡之秋,多培植几个青年,几个健全的细胞,负起复兴佛教的使命的。”当年若没有慈航法师抢救一班僧青年,今天也就没有弘扬海内外各领导一方者。唯慈法师感慨说:“慈航菩萨抢救僧青年,是为了留几条佛教大树的根,这是老人最大的苦心。”
慈航法师一生注重佛教教育,培养人才,为今日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埋设了火种。
2.文化建设
中国佛教的衰弱,除了缺乏教育之外,也有文化不能普及,所以慈航法师在提倡僧教育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事业。慧心法师回忆说“我们从慈航大师的遗著中可见他的中心思想以复兴中国佛教为职志,其生前所到之处,无不标举教育、文化、慈善三要点,平素一言一行也以这三方面为努力目标,直至他圆寂之前,仍惦记着佛教文化之宣扬。”早年他受太虚大师的影响,就看到了佛教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当时社会“庙产兴学”风头正强,许多人对佛教不理解,太虚大师创办佛教报刊杂志,到处演讲,就是希望用佛教文化来使社会民众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慈航法师继承太虚大师的传统,除创办学校、佛学会外,他还在缅甸创办《觉世童刊》社、《慈航月刊》社,在新加坡创办《人间佛教》月刊社。二战结束后,年届半百的慈航法师还创办《中国佛学》月刊,宣扬佛教改革的理想和主张。
慈航法师不论在何处弘法,非常注意用佛教文化来打通佛教与社会的隔阂,使社会民众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认识佛教、理解佛教、感悟佛教。他至台湾后,于1950年曾应各方邀请,举行环岛弘法活动。他以弘扬“人间佛教”理想为主旨,接近社会,利益众生;同时高树正法旗帜,倡导正信,反对迷信。他在回答信众提问时说:“举凡古今中外,一个国家的兴衰,物质固然有莫大关系,而全体人民的精神与道德,才是国家的灵魂。”此行途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宜兰等地,一路上听众如潮,法缘极盛,在台湾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这为佛教在台湾的复兴奠定了很好的信众基础,也为一般社会人士了解佛教提供了直接的渠道与平台。他曾专门有“佛教怎样到民间去”的演讲,希望“佛教从今以后,不再寄在山上,而寄在民间;不再寄在禅净的丛林之下,而寄在苦恼的人世间上;不再寄在紧紧关锁的经柜中,而寄在五浊极炽的社会里。”实现佛教救世济人的功能。
我们来看一段他自己在佛教文化上的理想:“我想重编一部新藏经……在经济、携带、研究、查考、收藏都方便……我想编一部佛教百科全书……我想编一部佛学白话丛书……我想编一部佛学英文丛书,把佛学里面许多材料,译成英文去贡献世界。”
慈航法师一生勤苦求学,圆寂后,弟子们组建了慈航法师永久纪念会,整理遗稿,印行《慈航法师全集》。全书共120多万言,分上中下3册,内容共5篇,分别为:《相宗十讲》、《大乘起信论讲话》、《十二门论讲话》、《成唯识论讲话》、《菩提心影》。他在文化层面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
3.慈善之心
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慈善是其与社会发生正面接触的桥头堡。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是佛教的根本,《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慈航法师的一生就是一个慈悲菩萨的真实显现。他在台湾对从内地来台湾僧青年的慈悲,让许多人受益终生。星云法师回忆“老人演讲时候,眼泪如雨点般流下来,我们在座的十几个僧青年,哪一个不是覆在桌上失声痛哭起来……回想几十年来的台湾佛教,如果没有当时慈航菩萨等许多人的慈悲救护,可以说就没有今日台湾佛教的蓬勃局面”。老人的慈悲喜舍之心,尤不让古德之风。慈航法师护僧心切,对前来投靠者一律来者不拒,这使得他和妙果老和尚爆发冲突后,只得带着一批学僧另投灵泉寺,想不到慈航法师依然在灵泉寺大举收容内地僧人,使得灵泉佛学院在开办四个月后,也在普观法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慈航法师的救僧运动因其个性遭到挫折,但他始终不曾放弃过。就在灵泉佛学院即将停办之际,台籍高僧斌宗法师上狮头山拜见慈航法师,他对斌宗法师谈及来台办学后的经过与挫折,悲从中来,泪如雨下道:“慈航福浅德薄到台湾来,真倒霉,环境非常坏,所做的事多力不从心,大受挫折了。我个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可是这一群飘飘荡荡、无所归宿的僧青年,那就太可怜了。”
慈航法师曾因所谓“匪谍”案入狱,出狱后仍四处讲经,但他心系的仍是那些散居在四处的同学,不忍慈航法师颠沛流离的幻声法师曾写信劝他回南洋,以免再受诬告,想不到慈师回信说:“谢谢您的善意!我是不会离开台湾的,更不会离开你们。为了佛教,我要和你们同甘共苦,努力奋斗,替你们开建一所幸福的乐园。你们是未来佛教的主人,伟大的斗士;而今我已老了,死也不足可惜,但我不忍心一人跑走,而让你们受苦流浪!我在台湾一天,你们会寄一个希望在我身上,我走了,你们的希望永远破灭,甚至意志消沈、堕落!我已经对你们说过了,我是没有身体的,你们僧青年是我身上的血液和灵魂,也是我的化身。请你放心吧!我是愿意为佛教做事,更乐意为你们僧青年受苦,只要予你们有益,使你们能够安心为法努力,即使再有人陷害我,乃至遭遇不幸,我会含笑了此残躯的!”据说南洋的弟子因为慈航法师在台的遭遇,把飞机票寄来给他,要他早日回南洋,慈航法师却当众把机票撕了,以表示和学僧同进退。
他爱那些僧青年,同样,他热爱自己的祖国。1935年,慈航法师回到睽违多年的祖国。先是在香港、广州一带弘法,继而由厦门抵上海,然后溯江而上,沿途驻锡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桐城、九江、庐山、武汉各寺院。所到之处,受到佛教界内外的热烈欢迎。慈航在弘法时直言对时局的看法,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护国息灾法会”,慷慨捐助佛教界的慈善事业。
1943年春节前,在马来亚槟城菩提学院,一位华侨居士给了慈航法师一笔数目不小的供养。居士一走,他随即分给师生与员工,转眼间就一干二净。几天后,那位居士对他说:“我是特地来供养你的,你怎么能一下就分光了……”他笑眯眯答道:“你的盛情厚意我全接受了,不过,你把钱给了我,我就有支配权,我这是替你做功德啊!”他自己一生奉行三无主义:无钱、无庙、无职事。但他一心记挂着慈善事业。他说:“我想办一个商场,都是佛教信徒合集的资本,而里面的职员,也都是信佛的居士,一方面可以收容失业的佛徒,一方面所得的余利,可作各种慈善事业。我想办一个工厂……我想办一个医院,里面的院长、院董、医生、看护,都是佛教徒,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拿出佛教的大慈大悲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常常用佛法去安慰他们。”
慈航法师一生,护法安僧,积极致力于僧伽教育与佛法的文化推广,践行“人间佛教”理想,努力使佛教融入人群,推向社会。他主张跟随时代潮流,以发展文化、教育、慈善作为佛教事业的三大要务,为佛教的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其功德,圣印法师评价说:“佛教教育、慈善、文化是振作光大佛教、排除暮气、起死回生的三大理想目标,慈老高瞻远瞩,注意及此,一直朝这三大理想目标努力。今天海内外有很多已有成就的住持佛教的英才都是慈老当年一手栽培出来的,慈老毕生都在吹着法螺,作狮子吼。”隆根法师对慈航法师的评价最肯切:“对慈老的为人,也有四点敬仰:第一,他老对佛教的衰落,不落悲观,这从他老毕生积极苦干的精神可以见到他充满乐观的情绪。第二,他老对佛教的复兴,不存幻想,这从他老有我即有佛教的表现上可以见到他注重实干的精神。第三,他老不论做何事,不管成败的尽其在我,他不怕人笑他傻子,也不畏人恼他疯狂。第四,他老不知什么叫做懒闲、偷安、自私、享乐、名利、派系,只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不折不挠地勇往直前。”可以说,慈航法师是对佛教的发展有大功德之人。
我们今天纪念慈航法师就是要继承前人的遗志,爱国爱教,使佛教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统一大业上铸就新的辉煌。1953年,慈航法师从香港弟子来电中惊悉圆瑛大师圆寂,悲痛不已,曾含泪写下《风雨声中悼我师》一文。他难掩悲戚地对入室弟子自立说:“两岸海天阻绝,骨肉离散,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大不幸……今生今世,我唯一的心愿是祈盼返回内地,寻根谒祖,祭拜恩师,聊报法乳之恩于万一。”今天这一心愿得以圆满,闽台两地佛教界携手合作,护送慈航菩萨的圣像归宗福建大金湖祖庭庆云寺,诸佛欢喜,龙天赞叹,又是一件欢欣鼓舞的大喜事!
(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