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冬日,南国的太阳暖融融照临九乡,照临这片神奇而古老的红土高原。
这天,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刚刚落下帷幕,我们就在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如春的亲自陪同下来到九乡游览。
九乡,位于滇中宜良县境内。是红土高原上一串璀璨的珍珠,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开发的风景名胜旅游区。这里山川洞湖,瀑泉飞流,名胜古迹各领风骚。诸如叠虹桥、神女宫、荫翠峡、白象洞、天阙观瀑、暗河等天地奇观,还有猎神节、情人峡、石将军、仙珠散落等奇趣和彝族先民点染着古文化色彩的神秘传说。
这次九乡之行,不仅让我们尽赏到了洞险峡幽、雄伟峻拔、美不胜收的大自然景观,而且还品饮和欣赏到了彝族人的泡缸酒和献酒歌,从而倍感彝族人独具特色的饮酒习俗和酒文化的魅力。
九乡为彝族世居之地。彝族是我国酿酒历史悠久的民族。所谓“汉人重茶、彝人重酒”,“彝家无酒不待客”,都说明了酒在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九乡彝族自家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这一习俗至今仍盛行各彝家村寨。据《九乡乡志》记载,泡缸酒的酿制以糯米为佳,饮米次之。酿造时取一定数量的米,投入冷水之中泡十至十二小时后捞出,之后生蒸。蒸熟后倒入簸箕里冷却,凉后投入冷水中,搓散之后捞起,晾干水气后,兑少许水撒上酒药,均匀搓拌。此水俗称洗澡水,使温度适中,微浸润即佳。酒药根据经验,比例适中,如过多,味则苦;如过少,则不能发酵。酒药拌好之后,用盆装好埋在能加热的物体内(如米糠、谷子、席子下均可)。埋入时间一个小时为佳;两个小时亦可;三个小时次之,否则要接气(即再加温)。成酒后,味甘,呈粥状,已结为一体,缩小一圈,离缸泡浮汁水中。但酒度较低,须装入瓦缸中盖严,待其味有呛鼻味时,再加入冷开水,泡上数月即成泡缸酒。一般来讲,泡缸酒是泡得越长,其味越佳,酒度越高。酒的颜色,以淡绿色为佳。
九乡彝族泡缸酒,以林荫寨彝族酿制者为醇正,至今享有盛名。或谓该村山泉水质特佳,或谓其法特殊,村民自相约束,秘不外传。
泡缸酒饮而味醇,不犟口,然后颇劲足,酣饮能令人沉睡终日不醒,惟不伤身体,醒后无头痛之感。客至,必出而饮之,每客数碗,必饮而罄者,主人乃悦。泡缸酒多于秋冬酿制,由春节至猎神节,祭密枝时乃饮用,亦有经岁酿酒者。
彝族的泡缸酒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引起中原学者的注意和研究。清乾隆年间,古文学家桂馥宦游于滇,经研究,他认为:此泡缸酒“案即稻醴也,内则有稻醴、黍醴、粱醴”。
据此可知,泡缸酒具有悠久的历史。九乡彝族历经千百年的社会变革,而仍能保持传统,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如今,九乡彝族的泡缸酒已得到开发,成为九乡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饮品。正谓:“一出泡缸酒,游人醉亦欢”。
不过,这次九乡行,彝族山寨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彝族人所特有的饮酒习俗——献酒,亦称献酒歌。
很久以前,世居山林的彝族先民,为了生活和防卫的需要,在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掌握了狩猎的基本生产方式。彝族先民们认为这些都是由于猎神的主宰而决定的。因此,在彝族的原始宗教中,猎神作为一位重要的神灵,为彝族群众所供奉,进而形成了祭祀猎神的传统习俗。如彝族古老的经典《献酒歌》,对祭献猎神就有这样的记述:“猎虞的总神,献酒及他呵……”
九乡彝族祭祀猎神献酒歌活动,一般在春季举行,这一天,即称猎神节。也有的在立秋之日举行。祭猎神的活动一般由毕摩主持。没有毕摩的村寨由供猎神的新老值年轮流主持。毕摩主持的猎神节都要诵读经文《祭猎神词》:“天阿爸,请饮酒!地阿母,请饮酒!皮武妥(彝族传说中的开天之神),请饮酒!……”然后将酒祭献众神灵,以求保佑打猎人,步步都平安,处处都吉祥!彝族人认为,毕摩是神与人之间的使者,毕摩通过诵经文,献过酒,神灵就可以保佑人们所乞求的能够如愿以偿。
总之,在彝族人的饮酒习俗中,酒宴和劝酒的方式都是很特别的。如《滇南杂志》卷十八中,就记载了在酒宴上用芦笙推盏劝酒的方法。即一个人捧芦笙依次在酒客前推盏劝酒,后面有一些人跳芦笙舞,伴着悠扬的乐曲拍手顿足,翩翩起舞,酒客就是在这样载歌载舞的欢快气氛中饮酒的。
当我离开彝族村寨九乡的时候,不禁在想:难怪在我们临来时看到公路两侧的广告牌上十分醒目地写道:“不到九乡来,云南算白来”。原来,这就是九乡,彝族人的九乡,这里除了天地奇观,还有更令我们难忘的泡缸酒与献酒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