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物唯识唯生论

唯物唯识唯生论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唯识高于唯生,唯生又高于唯物,但无论低的唯物,还是高的唯识,都可作唯生哲学之参考。如此,其劝梁氏不必“改佛以从儒”,自己却口唱唯识,力行唯生,或许也是20世纪佛学涉世精神,迫使其不得不为之吧。唯物论无不是物,但最近进步之说,亦渐与唯生论相近了。

3.唯物唯识唯生论

大而言之,太虚有把西方、中国、印度哲学分为唯物、唯生、唯识的意思,对西方唯物论多有微辞,于东方哲学,尤其是与印度哲学有直接关系的佛家义理则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虽有高下悬异,但无本质上的冲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唯物论是浅的唯生论,唯识论是深的唯生论;苟善知唯生之义,则一切学术皆可作唯生论之参考,以成其唯生哲学”。也就是说,唯识高于唯生,唯生又高于唯物,但无论低的唯物,还是高的唯识,都可作唯生哲学之参考。实际上,自人生哲学而言,恰恰体现了太虚向传统回归的心路,表现其思想深处,乃至行为上融合儒、道、释,即“通”的特点和入世转向的时代精神。1934年9月,太虚在武昌东方文化研究院所作的一次讲座,专门论及唯物、唯生、唯识的关系,突出了以唯生为本位,即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兹摘引如次:

西洋哲学是唯物论的,印度哲学是唯识论的,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唯生论的,就这三系哲学的本质上讲,中国哲学是以生气为本质的。生气,即是阴阳消长的气化,由阴阳变化而有宇宙万有的品物流行,故曰唯生论。

唯生论以气为本质,是不可测量,不可把捉的。溯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视无形,听无声,欲固执之则无,而又虚容之则又有,乃是由感应而变化生长的,唯于感应交互之中成为宇宙万物……中国的老、庄,及儒书的易经皆表现此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生生不息,属乎自然,并不要如何去造作才有,非如基督教及西洋哲学的目的论所说,要由计划造作然后才有所成。

由此,中国的学术重在修养,所谓:“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如有不得其正之处,则反观自省……则人民得其乐,国家得其安,天下得其平。

这里,太虚举例说明中国与西方哲学之不同。他说,作人子者,若不能得父母之慈爱,应反躬责己,宜加修养,恪尽其孝。“凡生物有情,皆可从心情谅解而得到感应。”西方则不同,父可以不慈,子亦可不孝,甚至可依据法律解除父子关系,“偏于理智而不重情感”。又如西医治病,“将痛处剜去”,中医因见生气流行,“可由腐而新,使病得愈”。政治、经济也是如此,中国是以生气流行变化为原则,故成立唯生论。这种比较显然是老生常谈,太虚尽管知识渊博,对中西医的了解毕竟只是皮毛,但对中西的褒贬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他对佛学的认识则又抬高了一层,他说:

代表印度的佛学,是以心识为本的唯识论,其本质乃由内心禅定上之修养而成,此为唯生论更深一层的研究……由禅定将心识澄静清净……由清静明觉之心照见宇宙万有之本相……故称为佛。

虽然如此,大概是由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高妙的唯识学似乎难以实行,所以他不标举唯识而成就唯生。太虚于此虽未作解释,实际上却与梁漱溟以佛家哲学太高而服膺儒学为同道。如此,其劝梁氏不必“改佛以从儒”,自己却口唱唯识,力行唯生,或许也是20世纪佛学涉世精神,迫使其不得不为之吧。

基于唯生的现实性,他进一步论证:

唯物论无不是物,但最近进步之说,亦渐与唯生论相近了。如罗素等唯五官经验的新实在论……亦可云唯感觉论,而可视为唯识论之一部分。又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谓宇宙一切都是矛盾对立的……如此以成万物之变异,颇近于中国之易经。后来马克斯(今译马克思)采取辩证法以成立唯物的辩证法,依辩证来观察一切事事物物,常常都在辩证法中的生灭消长变化发展流动——不是不动的物质而近于唯生论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强调:“唯生论以生气为本质,比唯物论的一切学术来得高一层,由此为本位而进研究唯识论,则唯识亦是唯生之最深义,以正为说明因缘所生,生即无生,诸法实相之理。”最后他的结论就是:

“现在复兴中国文化,可以依唯生论为本位,以唯识论、唯物论为补充。”

上述这些话不必多作解释也是相当明白的:现在中国文化还得讲唯生,而辅之以唯物,并用唯识以明之,以推而进之。这些论述还可以让我们注意到,太虚论说现实问题,尤其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现实问题,便显得驾轻就熟,不像哲学思辨那么生涩,那么捉襟见肘。

单纯以唯生为立论之本,显然不是太虚的本意,用佛家的话说只能叫做方便。唯生之“究竟”还得祈向唯识之学,还得靠明心见性的功夫,还得以唯识透照唯生。这便是太虚说的“唯识亦是唯生最深义”,“唯识论是深的唯生论”的意思。于是太虚进而论说唯识与唯生的关系:

因,即是一切种,缘,即一切现行的差别关系;为说明摄一切种之总依,故说阿赖耶识。将因缘所生说得最透彻的,即唯识论。言生则须有能生所生,因缘是能生,但能生之因缘乃对所生之结果而假立,若离因缘别无结果,无结果则无所谓因缘,而生义不成立。以无生故,诸法性相法尔如是……故讲明因缘所生,即是取消因缘所生,生即无生,才是诸法实相……儒家讲修养,不过持戒的修养而已,道家略略讲到修定之处;唯佛法三学具足,定慧圆明。(53)

言生必须有生之因和生之果,所以太虚强调,诸法因缘所生,总依在阿赖耶,只有唯识学,说因缘生法最是透彻。据唯识之说,因对果只是假立,无因则无果,所以,生也就不能成立,故生就是无生。这才是生的,也是诸法的实相。能从这一点认识唯生的,只有三学具足的佛法,尤其是专讲八识互依、流变的唯识学。儒、道之生,小道而已。太虚正是依此看待并解说唯生的。

他还以法性无生之空性否定唯物,以唯物比附不明空性而误执假相,即所谓法性唯境义——“心本无生因境有,境若空时心即亡”。法相宗八识缘生说则包括经验、观念和泛神的一切唯心论。而法界妙生,诸法无碍,一即一切,乃不可思议之妙生,与“物各有一太极”(54)意义相近。它的意思是,天台、华严宗法界妙生之意,较中国之唯生论更为圆满。上述三个方面,旨在进一步证明,中国文化虽以唯生为本,但只有在佛家唯识之说的指导下,才能上契无生,下教十善,生生不息,长足发展。

总之,太虚的唯识宗说具有鲜明的兼容性,而尤以科学诠释唯识为显著特征。其目的不仅在于高扬佛法,更有意致力于使包括唯识学在内的佛法具有更为普遍的可接受性。正因为如此,他博采旁搜,巧舌如簧,直把个唯识学说得天花乱坠,并冀望顽石点头,逻辑性、思辨性、说理性也就难免欠缺。或者说,他毕竟不是一个职业的哲学家,只不过是借哲学的名义,以成就他那“人间佛学”的理想罢了。所以,他的唯识宗说博而不精,通而欠达,处处出奇招,又显出那奇的本色,显然还是不能与章太炎、熊十力、欧阳竟无的唯识学研究作等量齐观。不过,这也是20世纪唯识学的一家之言,而且由此又可见法相唯识学在20世纪上半叶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注释】

(1)生空、法空。

(2)《楞伽》说相、性、行、无行空以及一切法离说空、第一义胜智大空。

(3)《涅槃》说内、外、内外、有为、无为、无始、性、无所有、第一义、空空以及大空。

(4)《仁王经》说十一空加波罗密空、因空。

(5)《般若》说十六空,略。

(6)《大乘义章》说十八空,略。

(7)僧肇:《不真空论》。

(8)参见拙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第14章第二节。

(9)参见拙著《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6页。

(10)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缘起》,《中国哲学》第6期。

(11)欧阳竟无:《内学杂著》,1942年蜀院本《辨唯识法相》。

(12)基、测只是唯识立论不同,而非法相、唯识二派。

(13)《瑜伽师地论》为本,《百法明门论》、《辨中边论》、《三十唯识论》等十论为支。

(14)《太虚法师文钞》初集第3编。

(15)太虚:《新物理学与唯识论》,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编。

(16)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17)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18)熊十力:《新唯识论·唯识下》,浙江省立图书馆1932年版。

(19)十六相见指八心观真如的苦集灭道之法智、法智忍,心观正智的类智、类智忍。

(20)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1)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2)欧阳竟无:《与章行严书》,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3)章太炎:《建立宗教论》,见《章太炎全集》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5)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6)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7)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8)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29)太虚:《自传》,见《太虚大师全书·杂藏:文丛(二)》,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3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全集》第5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31)太虚:《竟无居士学说质疑》,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篇》第3卷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32)太虚:《佛法总抉择谈》。

(33)太虚:《佛法是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34)太虚:《论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35)太虚:《佛法是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36)太虚:《佛法与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37)太虚:《佛法是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38)太虚:《佛法是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39)太虚:《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0)太虚:《西洋中国印度哲学与佛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1)太虚:《最近西洋哲学与佛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2)太虚:《佛法是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3)太虚解释:“第四态指高热度中向所谓原子碎为粉的自由电子”,此原子粉密集的能量,比太阳的能量还要大数千倍。

(44)原文为“以”。

(45)太虚:《新物理学与唯识论》,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6)太虚:《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7)太虚:《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8)太虚:《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49)太虚:《新物理学与唯识论》,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50)太虚:《爱因斯坦相对论与唯识论》,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51)今多译维,或向度,英文dimension。

(52)太虚:《说四度以上的事》,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53)太虚:《唯生哲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54)太虚:《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3篇,太虚大师全书出版委员会195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