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白的庐山情结

李白的庐山情结

时间:2023-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我却不想对庐山做更多的赘述,而是在思考着这样的一个话题:“李白的庐山情结?”在其“四友”之隐中,属李白影响最大。次年,也就是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到九江看望他的哥哥,并第一次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庐山。于是,李白于天宝十五年时年已56岁,偕夫人宗氏一起第三次来到庐山。李白对大自然的描写可说是入情入理,夸张适度,措辞绝妙,精美绝伦。李白一生曾数次游览过庐山,并被庐山的绮丽风光所陶醉。
李白的庐山情结_天涯情怀

四月的庐山游,令我感受颇多。庐山不只是俊秀的自然之山,还是文化之山、政治之山。然而,我却不想对庐山做更多的赘述,而是在思考着这样的一个话题:“李白的庐山情结?”

据史书记载,唐朝是庐山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士人来庐山而隐居,读书的不少,游览者更多……。唐朝在庐山有号称“四友”之隐。即李勃隐庐读书,因养鹿后号称“白鹿洞”;同朝李白建“太白读书堂”;同朝白居易盖“白乐天草堂”;同朝刘柯隐读后称“书堂”。在其“四友”之隐中,属李白影响最大。

诗人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但却在政治上不得意,后才放逸超脱纵情山水。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仅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愿望,开始了踌躇满志的“仗剑远游”。他身佩龙泉剑,足蹬步云靴,离蜀沿江而下,漫游衡山洞庭,探访樊汉大地,寻觅巍峨匡庐。次年,也就是开元十四年(726),26岁的李白到九江看望他的哥哥,并第一次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庐山。李白自登上庐山,便有与众不同的感觉,秀美迷人的山水,洁净凉爽的气候,变幻莫测的云海,奇峰怪石、苍松……他都觉得这正是自己寻觅多年,梦寐以求的好处所,正是他隐居生活理想的福山宝地。于是,李白于天宝十五年(756)时年已56岁,偕夫人宗氏一起第三次来到庐山。李白到庐山后,就在险峭奇胜的五老峰下,沿着大月山的泉水,来到了五老峰旁的屏风叠,又拨开荆棘,跃过溪水,沿着九叠沟蜿蜒而下,找寻建草堂的地址。一天,李白来到山石嶙峋的屏风崖下,竟然觅到一块平整的大岩石,形似虎背,平坦自然,方圆数丈。他自觉得这分明就是一块再理想不过的建屋好处所了。于是,李白便当机立断,择得吉日,请来匠人,就在这九叠屏下,筑庐隐居,建起了一座秀美的“书堂”,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太白读书堂”。

自此,李白便隐居这里,以避‘安史之乱’,过着隐居读书生活,寄情山水,潜心研究诗文,实现了“且隐屏风叠”的愿望。他的著名诗篇《望五老峰》、《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望庐山瀑布》等就是在庐山隐居时写成的。其中,《望庐山瀑布》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已成千古不朽的诗篇。在中国,不要说在爱诗者中,就连咿呀学语的三岁孩童也都能吟唱。李白对大自然的描写可说是入情入理,夸张适度,措辞绝妙,精美绝伦。杜甫曾赞称李白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宋代大文豪苏轼也赞不绝口,称赞道:“帝遣银河一脉垂,古代唯有谪仙句。”

李白一生曾数次游览过庐山,并被庐山的绮丽风光所陶醉。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我想,从谪仙感叹的诗句中也自然道出了这位唐代大诗人隐居屏风叠,与庐山结下不解之缘的真正情因吧!

此文发表于2005年12月27日《辽宁老年报·文化副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