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

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的存在,不外乎是“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由于“究竟真理”指的只是空性,因此,空性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世俗真理。因为世俗真理显现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不一致,所以世俗真理被称为“欺骗性的现象”。世俗真理可分为“粗显的世俗真理”和“细微的世俗真理”。当我们彻底证悟了细微世俗真理后,我们即同时证悟了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佛陀的不共功德之一就是:他的心能于一瞬间直接、同时了知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

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

一切的存在,不外乎是“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由于“究竟真理”指的只是空性,因此,空性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世俗真理。例如,房子、车子和桌子等事物,都是世俗真理。

所有的世俗真理都是虚假的对象,因为它们显现的方式,和它们存在的方式并不一致。如果某人看起来很亲切、友善,但他真正的意图却是想先赢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再行抢劫之事,我们就会说他是虚假或是欺骗性的,因为他显现的外表和他的真正本质有所差异。同样,形色、声音等对象也是虚假或是欺骗性的,因为它们虽显现为自性存在的,实际上却是完全空于自性存在的。因为世俗真理显现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不一致,所以世俗真理被称为“欺骗性的现象”。例如,一个杯子,它显现为独立于它的各个部分、它的起因以及领会它的心而存在,而实际上,杯子完全依赖于这些事物。因为这个杯子显现在我们心中的方式,与它真正的存在方式不相符,所以杯子是一个虚假的对象。

虽然世俗真理是虚假的对象,然而它们是存在着,因为直接感知某一世俗真理的心,是“有效心”,一个完全可靠的心识。例如,直接感知桌上杯子的眼识,就是一个“有效心”,因为它不会欺骗我们——如果伸手去拿杯子,就能在眼识看见它的地方拿到杯子。在这个方面上,看见桌上杯子的眼识,不同于误把镜中的杯子当成真杯子的眼识,也不同于把海市蜃楼看成水的眼识。尽管杯子是个虚假的对象,但就实际而言,直接感知杯子的眼识是一个有效、可靠的心识。然而,即使它是个“有效心”,但由于杯子在此心中显现为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此心仍是一个误执的觉知。就杯子的世俗特征而言——其位置、大小、颜色等,此心是合格、没有欺骗性的,但就其显相而言,此心却是误执的。

总言之,世俗的对象是虚假的,因为,虽然它们显现为是“从它们自己那方面存在的”,但实际上它们都仅只是心的显相,就像梦中看到的事物。然而,在梦境中,梦中事物亦有其相对的有效性,使其能区别于完全不存在的事物。假设在梦中我们偷了一颗钻石,而这时有人问是不是我们偷的。虽然这个梦只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的,但如果说“是”,我们便是说实话;如果说“不是”,我们便是说谎。同样,尽管事实上,整个宇宙都仅只是心的显相,但是就普通人的经验而言,我们仍可区分出“相对的真实”与“相对的虚假”。

世俗真理可分为“粗显的世俗真理”和“细微的世俗真理”。我们以车子为例,来理解一切现象如何具有这两种层次的世俗真理。车子本身、依赖于其起因的车子、依赖于其各个部分的车子,即是车子粗显的世俗真理。之所以被称为“粗显”,是因为它们相对容易理解。至于依赖于其“安立基础”的车子就比较细微了,也不容易理解,但它仍是一个“粗显的世俗真理”。所谓“车子的安立基础”就是车子的各个部分。要领会这辆车子,“车子的各个部分”必须先在我们的心中显现;如果这些部分没有显现,也就无法生起“车子”的想法。因此,这些“部分”就是车子的安立基础。我们常说“我看见了一辆车”,但严格来说,我们看见的从来都只是车子的各个部分。但是当我们因看见车子的部分而生起了“车子”的想法时,我们就看见了这辆车子。在车子的各个部分之外,没有车子;在身体的各个部分之外,没有身体,依此类推。仅只是以“思想安立”而存在的车子,就是车子的“细微世俗真理”。当我们领悟到:这辆车子“仅只不过是有效心的安立”时,我们就理解了这一点。除非理解了空性,否则我们无法理解细微的世俗真理。当我们彻底证悟了细微世俗真理后,我们即同时证悟了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

严格来说,真理、究竟真理与空性是同义词,因为世俗真理并非真正的真理,而是虚假的对象,只有对那些尚未证悟空性的人的心,世俗真理才是真的。唯有空性是真理,因为只有空性是以它显现的方式而存在的。当任何有情众生的心直接感知世俗真理,如形相时,它们显现为“从它自己那方面存在”。然而,当胜者的心直接感知空性时,除了空性外,什么也不显现;这个心与“自性存在之现象的仅只是不存在”完全融为一体。空性显现于此“非概念直接感知心”的方式,完全与空性存在的方式相符。

必须注意的是,空性虽是究竟真理,但亦非自性存在的。空性并非是存在于世俗显相背后的另外一个现实,空性是那些显相的真正本质。我们不能将空性孤立起来谈论,因为空性永远是某种东西的“仅只是空于自性存在”。例如,我们身体的空性就是“此身体的空于自性存在”,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作为基础,身体的空性也不能存在。正因为空性需要依赖于一个基础,所以空性是空于自性存在的。

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把“究竟真理”定义为:一个对胜者的无染心而言是真实的现象。无染心是直接证悟空性的心。这种心是唯一无误执的觉知,只有胜者才拥有。正因为无染心是完全无误执的心,任何被它们直接感知为真实的事物,必定是究竟真理。反之,任何被凡夫的心直接感知为真实的事物,必定不是究竟真理,因为凡夫所有的心都是误执的,而误执心永远无法直接感知实相。

由于执著于“八极端”的概念思维之习气,显现于凡夫心的一切,都显现为自性存在的。只有直接证悟空性的等住禅定的智慧,不被这些概念思维的习气或污垢所污染。这是唯一没有误执显相的智慧。

当胜位菩萨禅修空性时,他的心与空性浑然融为一体,没有自性存在的显相。他生起一个全然纯净无染的智慧,亦即究竟菩提心。然而,当他从等住禅定中出来时,由于实执习气,世俗现象在他的心里再度显现为自性存在的,他的无染智慧暂时地变得不显明。只有佛陀能够在直接感知世俗真理时,同时显明其无染智慧。佛陀的不共功德之一就是:他的心能于一瞬间直接、同时了知世俗真理与究竟真理。究竟菩提心有很多层次,譬如,通过修密法所证得的究竟菩提心,要比单纯修显法所生起的究竟菩提心更为深奥,而“无上究竟菩提心”则是仅属于佛陀才有的。

如果我们通过有效推理而证悟了第一种极端——“生成”之极端的空性,那么也就能很容易证悟其余七种极端的空性。一旦证悟了此“八极端”的空性,我们就证悟了一切现象的空性。在获得这一证悟后,我们继续思维并禅修“生成的现象”之空性等等,当我们的禅修越来越深入时,便会感觉到一切现象都融入空性中。然后,我们便可以维持一心专注地禅定于万象的空性。

在禅修“生成的现象”的空性时,我们可以思维:

这个通过各种因缘而生为人的“我”,当我用智慧在自己的身与心之中,或身与心之外去搜寻时,却是找不到的。这证明了,我平时看见的“我”完全不存在。

以此思维,我们感觉平时所见的“我”消失了,我们感知到的是如虚空般的空性——那个我们平时所见的“我自己”的“仅只是不存在”。我们感觉,自己的心进入了这“如虚空般的空性”,并一心专注地安住于此。这个禅修被称为“如虚空般等住禅定于空性”。

如同老鹰翱翔在辽阔的天空没有任何障碍,只需稍微着力就能维持其飞行,资深的禅修者也只需微微着力就能长时间禅定于空性中。他们的心翱翔于虚空般的空性中,不为任何其他现象所干扰。当禅修空性时,我们应效法这样的禅修者。一旦找到了禅修的对象——我们平时所见的我们的“我”的“仅只是不存在”,我们便应不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并让自己的心歇息于对此空性的体验中。我们应不时地检查一下,以确保自己既没有去失空性的清晰显相,也没有失去对其含义的认知。但又不要过度检查,因为这会干扰我们的禅定。我们的禅修不应像小鸟般的飞行,不停地挥动翅膀,不断地改变方向;而应像老鹰的展翅翱翔,优雅、舒缓,只偶尔调整一下翅膀。通过这种方式禅修,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心融入于空性中,与之成为一体。

如果能成功地做到这点,那么在禅修中我们就免于“显明的我执”。相反,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检查和分析上,却不让自己的心在空性的天空中歇息,我们将永远无法获得这样的体验,我们的禅修也无法达到减轻我执的作用。

一般而言,我们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从诸多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推理来增进对空性的理解。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思维,准确地知道如何运用推理来导向空性的体验,以此让自己完全熟悉于一个完整的空性禅修。然后,一心禅定于空性,试着将自己的心与空性,如水溶于水般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