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之翻译
本篇是民国九年春夏间所作《中国佛教史》之第五章。近两年来继续研究之结果,对于原作大不满意,正思得数月余力全部改作。本篇为当时用力最勤者,不忍抛弃,姑采以入此。其中见解与现时所见悬殊者仍甚多,材料亦多缺漏,组织亦未完善,存之以备与他日新著相较云尔。其间有与前三篇相出入者,即亦不复删削。
十一年双十节,著者识
一
佛教为外来之学,其托命在翻译,自然之数。自晚汉迄中唐,凡七百年间,庚续盛弘斯业。宋元以降,则补苴而已。据唐代《开元释教录》所述,其译人及经典之数如下表:
朝代 译人 部数 卷数
后汉 一二 一九 二三九五
曹魏 五 一二 一八
孙吴 五 一八九 四一七
西晋 一二 三三三 五九○
东晋 一六 一六八 四六八
苻秦 六 一五 一九七
姚秦 五 九四 六二四
乞伏秦 一 五六 一一○
前凉 一 四 六
北凉 九 八二 三一一
刘宋 二二 四六五 七一七
萧齐 七 一二 三三
萧梁 八 四六 二○一
元魏 一二 八三 二七四
高齐 二 八 五二
宇文周 四 一四 二九
陈 三 四○ 一三三
隋九 六 四三 ○一
唐(迄开元)三七 三○一 二一七○
合计 一七六 二二七八 七○四六
然此乃并存佚、真伪、重出者合计总数,依彼录所勘定当时现存真本,实仅九百六十八部,四千五百零七卷(据吾所勘尚应汰数十部)。据元代《法宝勘同总录》所述,其前出及续出之数如下表:
朝代 译人 部数 卷数
后汉永平十至唐开元十八 一七八 九六八 四五○七
(西67—730)
唐开元十八至贞元五 八 一二七 二四二
(西730—789)
唐贞元五至宋景祐四 六 二二○ 三三二
(西789—1037)
宋景祐四至元至元二十二 四 二○一 一五
(西1037—1285)
以大小乘经律论分类,则其表如下(据《勘同录》):
藏别 部数 卷数
大乘经 八九七 二九八○
大乘律 二八 五六
大乘论 一一八 六二八
小乘经 二九一 七一○
小乘律 六九 五○四
小乘论 三八 七○八
此后明、清、高丽、日本诸藏,虽互有增减,其所出入者,多此土撰述,大抵印度经、律、论、集传等,译成国文者,汰伪除复,现存者实五千卷内外。此真我国民一大事业也。此事业什之九,皆在西纪67年至789年,其余则附庸而已矣。吾尝通览比较,则此七百年间翻译事业进化之迹,历历可寻。以译本论,初时多凭胡僧暗诵传译,后则必求梵文原本;同是原本也,初时仅译小品,后乃广译大经;同是大经也,初时章节割裂,各自单行,后乃通译全文,首尾完具。以译人论,初时不过西域流寓诸僧,与不甚著名之信士;后则皆本国西行求法之鸿哲,与印土东渡之大师。以译法论,前此多一人传话,一人笔受;后则主译之人,必梵汉两通,而口译、笔受、证义、勘文,一字一句,皆经四五人之手乃著为定本。以译事规模论,初则私人一二,相约对译;后乃由国家大建译场,广罗才俊。以宗派论,初则小乘,后则大乘。以书籍种类论,初惟翻经,后乃广涉律、论、传记,乃至外道哲学,咸所取资。此固学术进化之轨应然,抑我先民向上之精神,亦可见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