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小乘《阿含经》佛说四食证有如来藏

依小乘《阿含经》佛说四食证有如来藏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阿含》卷八第九经《众集经》,佛云:“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复有四法:谓四识住处;缘色住,色与爱俱增长。受想行识中亦如是住。”此类段食抟食,以变化腐坏为其食相。识食属识蕴,虽通一至七识,而以第八识如来藏的执藏业用特别强烈,成为识食的主体。既有识食,则必有与识食相应之识,即是第八识如来

第十八章 依小乘《阿含经》佛说四食证有如来藏

《长阿含》卷八第九经《众集经》,佛云:“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复有四法:谓四识住处;缘色住,色与爱俱增长。受想行识中亦如是住。”

《长阿含·大集法门经》卷上,尊者舍利子云:“复次,四识住是佛所说。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生、受缘、受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想生、想缘、想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行生、行缘、行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如是等,名为四识住。”

《长阿含》卷二十《世记经·忉利天品》:“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何谓为四?抟、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彼众生所食不同。阎浮提人种种饭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净抟食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自上诸天以禅定喜乐为食。何等众生触食?卵生众生触食。何等众生念食?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是为念食。何等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名识食。”

西天护法菩萨等十大论师,皆依以上所举佛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而各有阐释,然或有解释而不究竟者,或有究竟而未圆满者。唯有唐三藏法师玄奘菩萨将十大菩萨之论,糅译为一论,圆满究竟,放诸四大天下,垂之后世万劫,无有能破之者;唯能发扬光大,增益其光辉耳。兹将其所述关于四食部分翻译如后,证有如来藏:

玄奘菩萨论曰(以下简称论曰):又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

译曰:而且《阿含》诸经佛说:“一切有情众生皆依于食,才能于三界六道生存安住。”如果没有此阿赖耶识——如来藏,则佛说“识食”之本体识就不应当有。若无“识食”之本体识,则不应有“识食”,然佛说有“识食”。

论曰:谓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

译曰:意谓佛所说诸经,开示食有四种:第一种是段食。此食为固体状,或段或团,如吾人所食饭面蔬果等。此类段食抟食,以变化腐坏为其食相。也就是说:凡是被欲界五尘所系缚的有情,由于抟食(团食)的饭面蔬果香、酸甜苦辣味及坚软脆滑触等,加上咀嚼及唾液混合,而使三尘和合,受此香味触三尘为乐,吞咽消化变坏的过程,能资养色身及八识心行,而成就食之事行业用。由这个道理,说自身的色处十一法不属于段食所摄,因它们在变坏的过程中,不能成就有情自身的食的业用。

论曰: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

译曰:第二种是触食,以接触五尘境诸法为其食相。意谓未见道者之有漏触,从摄取领纳五尘境之第一剎那起,便摄取喜悦、憎恶、不喜不憎等觉受,能成就触食之业用。这触虽与八个识皆相应,但却以和六识相应的触心的食,其成就触食的道理比较殊胜,因为这六转识能接触粗大明显的境界,能摄受喜乐及顺益身心的舍受,资养身心的作用比较殊胜的缘故。第八识虽触外境,然不分别及见闻觉知,不领受喜乐憎恶及不喜不憎的舍受,故触食之业用不明显。第七识则恒缘现境,对所乐境及曾习境不起接触作用,不生忆念及欣欲心,故其触食业用虽略胜第八识如来藏,却显然不及六转识,故触食之业用,以六识之触食偏胜。

论曰: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

译曰:第三种是意思食,以希望为食相。意谓未见道人之思心所及欲心所同时运作,希求可爱之境界,成就意思食之业用。欲因思有,此思虽与八识心王悉皆相应,但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而产生的意思食的业用特别殊胜,因为意识对于顺心之境的希望心特别强烈的缘故。

论曰: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食)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

译曰:第四种是识食,以能执持为其食相。意谓未悟之人,其有漏识由于段食、触食、意思食的不断熏习,使得势力增长,成就识食执持的业用。这识食虽然通八识自体,而以第八识如来藏的识食业用特别殊胜;因为七转识对于段食、触食、意思食的不断熏习,必产生思心所、欲心所、念心所,亦必增长第八识如来藏中所不断执持的各类有漏法种子,因而成就识食,不能出离三界。唯有真悟之人,能于悟后历缘对境修断四种食的势力增长,使如来藏不再执取有漏法种,渐渐清净而出三界,识食断故。

论曰:由是《集论》说此四食,三蕴五处十一界摄。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

译曰:由于这个道理,《杂集论》说这四种食,由三蕴五处十一界所涵摄。三蕴者:段食属色蕴,触食及意思食属行蕴,而通一至七识。此三食皆不离第八识之识食。识食属识蕴,虽通一至七识,而以第八识如来藏的执藏业用特别强烈,成为识食的主体。在十二处中:段食属于香味触三处,主要由鼻舌身三识相应;触食及意思食属于法处,前六识相应极强,末那次之;识食属于意处,前六识相应微弱,末那稍强,第八识相应强烈。在十八界中,四食虽与八个识皆相应,但有强弱不同,故分属十一界所摄:段食由香味触三界所摄,触食及意思食由法界所摄,识食由一至七识所摄。这四种食能受持有情色身及命根,使得色身及命根不会败坏,寿命果报未到应终了时,不会断灭,所以说名为食。

论曰: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眼等转识有间有转,非遍恒时能持身命。谓无心定、熟眠、闷绝、无想天中,有间断故。设有心位,随依所缘性界地等有转易故,于持身命非遍非恒;诸有执无第八识者,依何等食,经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译曰:四食中之段食,只有对欲界的有情才可能产生食的作用。触食及意思食,虽然遍三界九地的众生都有这二种食的功用,但他们却是随着八个识之有心现起而有或无心现起而无。这意思是说:八识中的前七识或有间断、或有转易,不能持续不断地执持身根命根。也就是说:在进入无心定时、熟睡无梦时、昏迷闷绝时、生到无想天中时,或眼等六识间断、或末那识之受想间断,于此四位中,不能持身命,则于此四位中持身命者必是第八识如来藏。唯有识食——与第八识如来藏相应的食,是遍三界恒有的;唯有识食于此四位中能持命根身根——此四位中之有情,以此识食故,身根命根不坏。既有识食,则必有与识食相应之识,即是第八识如来藏。

眼等六识即使是有心位,也不是永不间断地存在,而是随着它们的俱有依根而有无、随着它们的所缘境而在善、恶、无记性及三界九地之内而时有时无,第七识则于灭尽定时止息受想心行,它们不能遍三界九地恒时不断地维持身根与命根。那些执着没有“如来藏”的人们,请想一想:入无心定、熟眠、昏迷、生无想天等四种状态中,既无眼等七识相应之食,则六识断已及末那止息时,若无如来藏识食持身不坏,则应如老人寿尽命终一般,睡着即死或入定五天十天而死。然此位中有情不死,因识食故——以第八识如来藏之心行为食,故知定有如来藏。若无此识食之本体——如来藏阿赖耶识,则《阿含经》依哪一种食而这样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论曰:复不可说:“上界有情身命相持,即互为食。”四食不摄彼身命故。又无色无身命,无能持故。

译曰:也不可说:“色界及无色界的有情以有根身执持命根,或以命根执持有根身,身命相持而成就食的功用。”因为佛只说有四种食,不曾说过有寿命食或身根食。而且寿命与身根是依四食而有,非能自有。此外,无色界的有情既没有色身,如何以色身作为命根的食?既没有身根,如何以身根来执持命根?

论曰: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一类恒遍,执持身命,令不断坏。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译曰:由这些道理必定可以知道:不同于眼等七种转易之识,别有一种异熟性的识——如来藏,是无覆无记性一类的心,它永远常时不断地执持有情的命根与身根——生在欲界能持身命、生在色界也能持身命、生在无色界则能持命根。使得有情身命于寿未当尽时,即使昏迷,或入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很久也不会死亡。世尊依此道理而说有四种食,说:“一切有情皆依食而安住。”

由以上唐三藏法师玄奘菩萨阐释之理,亦可证知如来藏之真实有,故不应否定如来藏系唯识经典;唯有未证得如来藏之人,才会批判如来藏思想,诬为非佛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