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以往的出游中,曾有幸拜谒过几处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而且在陵墓前都竖有一座墓碑,并刻有碑文,寄亦铭志。
然而,1993年8月,当我来到位于西安市西北约80公里的乾县以北的梁山上,在拜谒乾陵(即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在墓前朱雀门外司马道的西侧竖有一块“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楷书,计8000余字,颂扬高宗的“文治武功”,而与之相对应的朱雀门东侧,竖有一块由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碑,却“一字不铭”,人称“无字碑”。此时,我伫立于“无字碑”前,不禁感到惊奇与莫解,进而也引发了我的凝思与猜想。遂问身边的陪行者(西安市莲湖区人大尹主任):“这座碑为什么没有刻碑文?”尹主任笑道:“你提的这个问题,以往我陪其他客人来乾陵时,他们也曾提问过。不过,我作为一个老陕西人,我可以给你做这样简要的回答,据史料记载,对‘无字碑’其说法不一,有人说武则天临终有遗言,自己的功过后人来评;也有人说武则天自认功高盖世,无须言表。但这些说法并未见武后的遗言凭据。”
接着他说,对于“无字碑”的来历,有史学家曾经分析推证,说是在中宗第二次上台的次年所立,是后人为前人立碑。在立碑时武则天早已作古,不可能参加意见。因此,“无字碑”之所以无字,问题应在于唐中宗李显。李显在高宗死后,曾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但很快就被武则天废掉,直到武则天82岁高龄,才被迫将王位归让于李显。其间,李显虽然看到了武则天治国的雄才大略,但也更看到了武则天篡改国号,扶持武氏家族的势力,虐杀李唐宗室的亲人。桩桩件件,不堪回首。但是,作为晚辈,在母亲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又能说些什么呢?颂扬母后,不但并非发自内心,而且绝不情愿;可立碑贬母,与人伦大理又不相符。因此,对李显来说,实在是进退两难。而唯有立无字之碑,让人去公论,才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其实,上面所述,让人听起来觉得并无道理。但仔细一想,我倒是觉得并未尽言,并未揭开“无字碑”的真正谜团。
那么,“无字碑”果真无字吗?正在我心中产生疑惑未解的时候,偶然从报端看到一篇“无字碑并非无字”的考证文章。
该文作者引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合作研究的观点。认为:“无字碑并非无字”,而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事先准备好的碑文没有镌刻上碑。至此,两位专家的新见解,将改变了人们千百年来对武则天的“无字碑”,“一字不铭”的传统说法。
据“无字碑并非无字”一文中所述,田亚岐、高发两位专家,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观察和深入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至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较清晰。按照一般刻碑程序,应是先撰碑文,后选刻石,最终再刻文在碑石上,由此推测无字碑的碑文原来就准备好的。两位考古专家还推测,根据碑石阳面刻线格子计算,碑文应为3696字。
那么既然碑文已经撰好,而且线格已经刻成,武则天已为“述圣记碑”撰写了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的武则天,她为什么不想借此碑为自己歌功颂德流芳百世呢?考古专家田亚岐认为,这要从联系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去寻找原因。武则天在位16年,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黯淡。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了“神龙门政变”,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遂由长生殿入上阳宫。11月,时年82岁的武则天病死。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说到这里,考古学家田亚岐还认为,唐中宗李显虽然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高宗第七子)初次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宫。前后达20余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中宗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永泰公主)都因出言不慎而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而有过这一番折磨经历的中宗,在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实实在在也讲不出对她的好话,只好干脆不说不刻,进而为武则天空留下一块“无字碑”。
考古专家还认为,武则天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可能预感到在自己死后,李唐后人会对墓碑上铭文产生质疑,所以提前在石碑身上已经作了文章,即墓碑东、西两侧刻有“升龙图”,碑头刻有8条螭首相盘交的浮雕,这些都是尊贵与权威的象征,充分表明了武则天的先见之明。
那么,武则天在世时已经拟就的碑文究竟会在何处?据考古专家田亚岐的研究推断:碑文极有可能同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等珍贵史册,被一起埋入乾陵地宫。
至此,笔者叩问“无字碑”,也将随之解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