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者最贫穷
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
——《古兰经》(59:9)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资讯丰富,机会与危险并存。各种不可控制的变量太多,已经没有永恒的富有与贫穷之说了。纵观人的一生,富也一两代人,贫也一两代人。但贪婪者往往私欲不断膨胀,无法自拔,无视他人的权益,巧取豪夺。有的人甚至不顾廉耻,利用手中的权力逞强斗狠,迫使他人就范。我试着在偶然中寻找必然的规律。近日读《古兰经》有所感悟。
《古兰经》说:“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59:9)这里的贪吝就是贪婪吝啬的意思。这是一段最明了的文字,不用多做解释。穆罕默德B说:“贪得无厌的人,永远是穷人。”《楚辞·离骚》里有这样一句话:“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也很贴切地解释了贪婪的涵义。爱财为贪,爱美食为婪,意思是为财物美食与他人竞争,不断地索求,没有满足的时刻,恨不能天下之财物尽收嚢中,天下之美食供己一人享用。
贪婪是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述。故事告诉我们,贪得无厌的人最终的结局是一无所有。贪婪之性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表现,在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上愈行愈远而不自知。所以古人说:“贪如火,不退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可滔天。”贪婪之心如若不加以克制,无休无止的贪欲最终害人害己。
有一个故事说,有个扬州人与同伴一块过河,船行至江中,船破,同伴们都游到了对岸,而最善于游泳的他却溺水身亡。原因就是他的身上背着500块银元。同伴们多次劝他把钱扔掉,他就是舍不得,最终葬身江河,生命终结。清朝的和珅,最初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有了出头之日,受到皇帝的重视,官越升越高,钱也越来越多,心也越来越贪婪,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大贪官的臭名传到今天。总之,人活着,追求功名、权力、金钱、地位本也无可厚非,但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如果让贪欲牵着鼻子走,最终一定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贪婪成性的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一时的贪念使得自己身陷囹圄,淹死在无穷无尽的贪欲之中!控制不住的贪婪之心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我没有查到近年来高官落马的确切数字,但这个数字一定不小,这些人个个都是有才、有识、有胆的人物,就一个“贪”字,断送了他们的前程,甚至送了性命。他们要是早早地了解“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那该有多好啊!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欢乐,也有忧愁,有富余的东西,也有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不能盲目地和别人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要知道“弱水三千,只饮一瓢;广厦万栋,夜卧一席”的道理。从内心深处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得到一颗珍珠,还想要钻石。得到钻石以后,还想要„„。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贪婪人的心,想要一窖金;宽度四十里,长度尽量伸,早晨取四两,下午添半斤。”可见,贪婪人的心是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因“贪婪”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幻想自己要永享富贵,甚至想让自己的后代也永享富贵。贪婪导致他利令智昏,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抵不住诱惑。最终被推到了背叛自己的信仰、背叛自己的道德和价值观的深渊。所以,我们时刻要用“贪得无厌,永远是穷人。”这个警句来提醒自己,每日看一遍,就会增加许多福气,远离贪婪的陷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